柳開、王禹偁等人提倡的詩文革新運動,針對的就是這類人。而在這些“同道中人”裡,最閃亮的一顆星,恰恰是劉暉。可以說,劉暉在詩文壇上,是被那些貴族、官僚、地主出身的士林視為領袖,支持著他與柳、王等人爭辯。
這不隻是詩文創作理念與方向的問題,更是政治主張與政策的問題,天下承平日久,讓統治者與剝削者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小民百姓,政治政策更加側重勞苦大眾,這就太考驗他們的良心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舊兩派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也愈加激烈,王禹偁幾起幾落,除了劉皇帝的好惡變化之外,也因為諸多在朝官僚們的攻訐與排擠,以王禹偁的性格和主張,實在難讓人產生好感。
而在詩文層麵上的改革,柳王等人雖然做了諸多努力,大力呼籲,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但從更高更廣的層麵來看,反對他們的人更多,實力也要更強,吳國公劉暉隻是一個被推上前台的代表性人物。
這也是與社會整體環境、風氣掛鉤的,當下的大漢正處在一個封建王朝的興盛期,並且還在逐步爬升中,是君主專製時代下的傳統“盛世”。
對外雖然征伐不斷,但不斷的勝利壓製著衍生的問題,外部危機有,但不嚴重,有如隔靴搔癢,並不能讓大漢權貴們產生真正的壓力。
對內雖然在長時間的承平發展中,滋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弊病,但也不妨礙國家欣欣向榮的整體格局,大夥都還生活在一個輝煌的時代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讓當權者們,放下身段去考慮小民百姓,去關心民間疾苦,去反思為政得失,是很不現實的事情。肉食者們沒有過度沉湎於盛世繁華之中,並直接、徹底、迅速墮落下去,已經很很難得了。
就這,還是老皇帝十年不間斷鞭策的結果,南征北戰,出海拓殖,固然給國家造成了一定的困弊,但若沒有這些,難料近三十年承平時光後是大漢上層統治階層又是怎樣一副麵貌。
就是過去以反思作為座右銘的劉皇帝,都逐漸丟了這個習慣,而自符皇後崩逝後,就更不知反思為何物了。劉皇帝如此,遑論旁人,僅靠柳、王等少數“有識之士”的警醒呼籲,顯然是不夠的,能起到一定積極效果,但無法左右大局。
不過,劉皇帝自個兒雖然懈怠了,對柳、王的理念卻也支持的,能否踐行先不管,但必須得宣傳,這也是一種政治正確。
而劉暉作為皇子,卻卷入到這樣的紛爭中,或許將成為後世人們眼中貪婪、虛偽、腐朽、墮落的剝削階級代表,劉皇帝對他又豈能生出好感,抱以過高期待。此前若非劉煦薨逝的刺激,又兼劉昭的謙辭,劉皇帝怎麼都不會把劉暉放到政事堂,德不配位的後果是很嚴重的。
事實上,圍繞著吳國公劉暉身上,一直便有一個問題,養著那麼多的名士,平日裡大小宴不斷,再加這座瑰麗宏偉的流光園,劉暉哪裡來的錢糧支撐?
僅靠朝廷每年發放的俸祿,以及劉皇帝賞賜的莊園、土地,是遠遠不夠的。當然,表麵上還是有些說得過去的理由,比如公府經營有方,抑或在海外貿易中賺取了豐厚利潤,但實際情況如何,懂的都懂。
隻是很多人都諱莫如深,不願意或者說不敢揭破罷了,否則,天家的顏麵都能為之大損。有一說一,在某些方麵,向來荒唐無度的老九劉曙都要更有底線些,他至少坦率,事情都做在明處,而劉暉,華美的衣裳下,絢麗的詩篇中,究竟掩藏著多少不堪,誰都不知……
劉皇帝耳目眾多,吳國公府少不了眼線,對府上情況,縱然不是一清二楚,多少是有些了解的。然或許是對這個兒子文學方麵的喜愛,又或者是源於對其母周淑妃、其妹劉萱的愧疚之情,劉皇帝一直以來都是多加包容,對很多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這份包容是有限度的,劉暉一道奏章便觸及了他的底線,甚至將他心中埋藏多年的不滿給一次性勾出來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