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功臣評價,王明排名第幾?」順著話題,劉皇帝突然問道。
關於開寶功臣的評價,已然正式開啟,正在評選階段。和乾祐功臣的評定不同,劉皇帝將之放權給了太子劉暘,由其主持,征集了數百勳貴、朝官、疆臣、軍官、士兵及學子,共同組成了一個「評選委員會」,對開寶功臣進行評選。這其中體現著的,顯然還是劉皇帝那「天馬行空」的想法。
這本就是一個大工程,還不像乾祐功臣的評定那般乾脆,還要搞出這麼些花樣來,自然麻煩不斷,爭論不休。而比起乾祐功臣,開寶功臣的「候選者」們,資曆、名望都要更相近,功勞大小也難有個具體標準,評價清楚、排出次序本就不容易,再兼人多嘴雜,來源不一,水平參差,幾日間便搞得一地雞毛。
事實上,對於老皇帝的異想天開,朝中很多人都是不讚同的,開寶功臣是何等的榮譽、何等的重要,那是需要載入曆史的,那些人哪有資格在這上邊指手畫腳,多嘴多舌?
而後來的發展,果如其言,差點搞得沒法收場。這等事情,絕不是人越多越公平,那樣隻會帶來麻煩,最好是乾綱獨斷,不要拖泥帶水。
於是,劉皇帝再度「虛心」納諫了,不再堅持「大眾選評」,而是由劉暘會同宰臣、部司堂官及退休的一些老臣勳貴,一起商討。如此,人更少,份量更重,效率也更高,當然,該爭還得爭,但劉暘與趙普能更好把控局麵了。
更為重要的則是,這似乎也意味著老皇帝對太子進一步放權,連開寶功臣這樣重大的事情都可由太子來主持評定結論,其地位、權勢影響如何,也可想而知。
至於此前召集的那些人,隻能繼續讓其議著,隻不過不再有重量級人物參與,討論出的東西也不再具備任何參考作用,什麼時候等事情結束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解散了......
此時,聽劉皇帝問起,劉暘還是四平八穩地,輕聲應道:「臣等數次廷推,達成了一個初步的十二臣人選,王公不在其列?」
聞言,劉皇帝臉色如常,但語氣立刻就有些偏冷的變化趨勢:「哦?竟然連王明都無一席之地,說說看,你們討論出的結果,都有誰?」
注意著老皇帝的表情,劉暘在大腦中稍微搜索了下,稟道:「趙相公、惠公、宋公、廣陽伯......」
「等等!」剛講出幾人,劉皇帝立刻打斷他,一副腦子不夠用的模樣:「說名字!」
「是!」劉暘應道,略作調整,繼續道:「趙普、宋延渥、宋琪、趙匡義、王彥升、楊業、石守信、潘美、曹彬、李昉、石熙載、呂端。」
隨著一個個名字道出,劉皇帝腦子裡思考著,嘴上呢喃著,良久,指出:「倒也算中肯,榜上有名者,都夠資格,功勞也足,但似乎以文臣居多嘛?」
大概對劉皇帝這樣的反應有所預計,劉暘不慌不忙地應道:「臣等商討,一致認為,開寶乃治世、盛世,當以文治優先。」
「開寶年以來,戰爭還少嗎?」劉皇帝這麼說道。
對這方麵,劉皇帝有記憶,有思考,就是沒逼數。事實上,開寶年以來發生的大小戰事,數量可一點不比統一戰爭時期少,甚至在數量上猶有過之,而論規模與損耗,開寶北伐便是這個時代的巔峰,沒有任何一場戰爭能與之相提並論。
看起來,劉皇帝對文臣居多的開寶功臣結構,是有些疑議的。不過,劉暘還是決定將其考量道出:「乾祐時期是亂世割據,開寶則為大一統盛世,乾祐是創業,開寶是守業,兩者之間,有根本區彆。」
稍加停頓,小心地瞄了劉皇帝一眼,劉暘以一種坦誠從容的態度說道:「兒並無以文馭武之意,文武相濟、文武相製,乃是陛下馭臣之法,不敢擅改。隻
第453章注水的開寶功臣免費.
是今朝國情如此,大勢如此,順勢而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