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篇42 三項任命(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7422 字 2024-05-16

朕再給你三年時間,三年之後,朕要看到成效!”

皇帝都這般說了,王玄真自然也不再故作矜持,當即拜倒,又是一番立誓保證,定然儘忠職守,整頓江南亂象,不負陛下托付與信任雲雲。

而可以想見的,對王玄真的任命宣布之後,朝堂之上是何等反應,軒然大波,一片嘩然。自上而下,幾乎沒有不表示反對抑或異議的,對於各路人馬來說,不隻是江南道這麼一個肥缺沒了,更重要的,還是王玄真的出身因素。

什麼時候,武德司的鷹犬爪牙,也能衣冠博戴,堂而皇之出現在大漢朝堂,受封疆之任,與眾多賢並列為伍。

然而,不管爭議有多大,皇帝詔命已下,都不容更改,劉暘也沒有收回成命的意思,再多的不滿,都得生生憋回肚子裡去。

而整個過程中,有一個人則稍顯尷尬,那便是宰臣、吏部尚書慕容德豐。不管是從哪個立場來講,慕容德豐都是反對王玄真江南道布政使之任,但是從頭至尾,他都沒有真正的發言權,皇帝甚至無視他的意見。

或許隻是單純的對事不對人,但對於一個吏部天官來說,即便隻是個例,也絕對不能放鬆警惕,倘若連人事組織的權力都弱化了,那就相當於他這個宰相最重的權威被削弱了,不是一個好兆頭。

雍熙五年冬十月,大漢南疆,偏遠的安南道,發生了一件大事,真臘軍隊於十月初三突然犯境,攻破邊境小城邑文陽,又東渡羅倫江,克日落縣。

至十月十五日,真臘軍隊已經攻破霧濕嶺,侵襲安南道南部沿海地帶,攻略驩州,幾乎從陸上將安南道與南部州縣及林邑國截斷。

同時,在安南中北部地區,又洞蠻部民連叛,禍及州縣,其中有諸多土著部族酋長,長期不滿大漢的統治,如今紛紛舉亂,背後顯然也有真臘過的策動。

這真臘,竟是失了智一般,徹底與大漢杠上了

對於真臘國突然之犯境,朝廷這邊自然是震怒不已,沒有多少異議,朝堂之上迅速達成共識,必須要嚴厲打擊。多少年了,從來隻有大漢去打彆人,何來外國主動挑釁,還是中南半島上的“蠻夷”國度。

雍熙時代的大漢雖然致力於內,然一旦遭到外部入寇,那戰爭機器也能迅速開動起來。

打是一定要打的,但如何打,派誰打,打到什麼程度,卻還經過了一番細致的討論。區區真臘,還不值得大漢過於重視,隻是因為其悍然挑釁,一下子將朝堂的目光吸引了。

因為在議定平叛人選時,有一個人主動請纓了,皇長子、汝陽郡公劉文渙,倘若與奪嫡事務聯係起來,那麼即便隻是西南邊陲的一場“小衝突”,也能變成朝堂上的大事,成為各派勢力的角力場。

慕容氏那一派人,當然是堅決反對此事,理由很簡單,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皇長子並無領軍之經驗,且西南小亂,遣一良將即可,何需讓千金之子,坐於垂堂

與之針鋒相對,趙氏自是努力爭取,有另外一套說辭,劉文渙有過安西之行,又在軍中觀摩曆練過,至於經驗的缺失,則一上將輔助即可。另一方麵,有皇長子統帥出征,也能鼓舞士氣,表明朝廷對安南的重視。

兩派人馬各執己見,聲勢之大,仿佛又要重現雍熙元年那場激烈的爭儲風波。而這種以軍國大事作為爭儲戰場的行為,顯然惹惱了皇帝,一番霹靂板子下來,兩方再度消停了。

不過,對於劉文渙主動請纓,前往安南平叛卻敵,劉暘在經過一番仔細的斟酌後,最終決定,讓劉文渙去試一試。或許,劉暘是想到了當年世祖讓他上戰場、做統帥的故事。

雍熙五年冬十月二十,皇帝下詔,以皇長子、汝陽郡公為征南大元帥,調集雲南、兩廣、安南四道五萬大軍,以製真臘之亂。

隨著這道詔命的下達,在雍熙五年的這個冬季,幾乎整個中南半島都陷入到戰火紛飛的動蕩狀態之中,因為不僅僅是朝廷與真臘國之間的角力,周遭的林邑、臨海諸封國,乃至正在抵抗劉文海入侵,以及已然被滅的直通國餘孽,都參與了進去。

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陣營,其一自是大漢,其二則是以真臘為盟主的中南半島土著邦國。

甚至於,隨著時間的推移,動蕩甚至蔓延到南洋,至少齊王劉昀的北金洲是起了數次土著叛亂。

“寇準,平心而論,朕是真不怎麼喜歡你!”垂拱殿中,劉暘冷冷地盯著跪伏在禦前的襄州知州寇準。

自從元年那場政治投機,寇準也基本在襄州度過一整個任期了,此番回朝述職,其他部司基本都過關了,也接受了幾名宰相的察問,偏偏在皇帝這裡,被晾了幾日。

如今方陛見,就麵對皇帝這樣的發言,即便是寇準,也不由心驚膽戰,叩首不已:“臣惶恐!”

“你可知道為什麼?”劉暘淡淡地問道。

寇準深深地低下頭,道:“臣才淺德薄,不堪入聖人之目!”

“嗬嗬!人皆有長短,朕豈以此好惡?”劉暘嗤笑了一聲,道:“而況,你寇準若是才乾不足,朕豈會同意以你為襄州知州。朕聽了你的考核彙報,襄州五年,一改積弊,政通人和,路不拾遺,這是庸才能做到的?”

“總是你這個人,機心太重,膽子又太大!”劉暘感慨著說道:“朕是既欣賞你的剛直果斷,敢於任事,又厭惡你不知分寸,得寸進尺!”

“臣惶恐!”寇準再拜,嘴上身體都是這般表現,但心裡究竟如何想,實在難為人知。

而劉暘卻沒有與之多探討的意思,直接道:“關於你下一步任命,想來你也聽說了,不用驚奇,就是安南道,同時兼任南征大軍糧料使。

安南有今日之亂,固然有真臘突襲之原因,但當地軍政職吏長久以來的懈怠,失了警惕,也是重要原因。

你素來雷厲風行,朕希望你到任之後,能給安南帶去一股新風,還大漢南天一片安寧永固.”

“陛下信重,臣唯有結草銜環以報。鞠躬儘瘁,死而後已,臣必不負陛下所托!”當最後的任命落實下來,寇準狠狠地叩頭道。

雍熙五年冬,37歲的寇準,成為了大漢最年輕的布政使,即便隻是安南道這等大漢最末流的道司。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