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7289 字 2024-05-16

除金蘭州府以外的七州縣軍政主官,無不是來自於國內的勳貴子弟,抑或是立有開拓之功的功臣,劉曙就是把統治之權明明白白地分享給他們,由他們這些漢族權貴,共同享受這片土地。

不是分封,勝似分封。當然了,這樣的做法也是最有利於開拓的做法,而不管是安東還是安西,作為大漢對外拓殖的試驗田,也給劉曙這樣的後來者提供了最好借鑒,即便地理環境迥異,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在劉曙政府的組織管理下,林邑國的文明開發程度有了顯著提高,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發展到如今的程度,也有太多吃老本的地方,而當下,劉曙決定為了林邑國的未來再謀取一塊根基之地。

那個地方,就在林邑國西南,被林邑國高層稱之為“河洲”的地方:湄公河三角洲。基本占據了原占城國土的林邑國,農漁是其天然優勢,畢竟是占城稻的發源地,一年三熟是基本情況。

然而林邑國土,適合耕種的沿河平原地帶多狹長、擁擠,可以養人,但無法長久地富足地養人,尤其來了這麼多在大漢國內見過世麵的“上流社會”人群。

於是,尋找一塊更加豐饒、能夠提供更多資源、供養更多人口的土地,成為了林邑上層的迫切需求。而具備優良水土氣候條件的湄公河三角洲,自然成為了林邑國的目標。

事實上,關於三角洲平原的情況,對多年往返於大漢與南洋之間的漢人商民來說,並不是什麼秘密的事情,慣於耕種的漢民隻要見識過那裡的水土條件,就沒有不垂涎三尺的。

而林邑國對三角洲的窺探,也引發了鄰居真臘的強烈反應,早在開寶年間,雙方就已經就這塊寶地進行爭奪了。當然了,是由林邑國支持的那些漢人商賈、武裝移民,從海上登陸上岸,驅逐土著,建立據點。

於真臘國那邊而言,漢人的行為,則突破了過去行商的底線,野心畢露,就是侵略,自然啟動反擊。

不過在初期,衝突還不算激烈,不過是你突襲我的據點,我搶掠你的城鎮。

不過,進入雍熙年,隨著林邑國逐漸走上正軌,隨著軍事建設的加強,衝突的烈度開始提升了。

在雍熙三年的時候,真臘國那邊組織了上萬人,發起對漢人的驅逐行動,意圖把三角洲的漢人商民趕下海去。

聞訊的劉曙,遣送劉珙領軍三千拒敵,一番廝殺,憑借著劉珙出色指揮能力以及林邑軍的裝備、戰鬥力優勢,成功挫敗了真臘國那次行動。

也正是從雍熙三年起,真臘與林邑之間算是徹底撕破臉皮了。僅從國力而言,在中南半島之上,沒有那個國家與勢力能與真臘相比,即便是林邑。

如果雙方麵對麵的拚消耗,林邑國也未必拚得過,劉曙也舍不得拚。但是,劉曙的林邑畢竟不是周遭那些土著國度、部族勢力,他有來自國內源源不斷的力量投入,每來一個移民,經過一個商人,都是對其實力的提升。

而最直接的,是來自安南道的支持,在此事上麵,是有朝廷背書。每一次劉曙向朝廷打報告求援,說麵臨真臘進攻威脅了,最終總能摳出點好處,提供方自然是安南道。

而在雍熙五年冬,真臘國發動對安南道的襲擊,其背景也基於此,平心而論,朝廷也算是被林邑國給拉下水,當然,真臘國主動挑釁的舉動,也的確愚蠢。

從去年十月開始,作為征南大軍副帥的侯延廣,便已經率領兩廣軍隊南下,開始對安南道內的叛亂進行清剿,殺了很多人,平叛的效果也很好,一個月的功夫,大股叛軍基本不存在了,有的部族選擇再度低眉順眼,拒不臣服者,則隻能奪到西、北方向的山地、高原裡打遊擊。

等作為主帥的劉文渙抵達安南道治交趾時,安南道北部地區的叛亂已經基本被平定。

十二月,略事休整的漢軍大軍南下驩州,進攻入寇的真臘軍隊,結果是沒有任何懸念的,雖然真臘軍隊鼓起勇氣接戰,但在漢軍的進攻下迅速潰

敗,他們引以為豪的戰象部隊,甚至抗不過一輪火炮的攻擊。

驩州一戰,來自中國大炮的轟鳴聲,第一次儘情地放響在中南半島的土地上。

真臘軍慘敗,死者數千,俘虜三萬餘人。按理說,至此朝廷交待的使命也差不多了,兩個月平亂卻敵,很是完美。

但是,在劉文渙的堅持下,漢軍在收複所有失地後,順勢反攻入真臘國境內,想要獲取更多的功勳,即便為很多保守派詬病,但開疆拓土依舊是大漢第一等的功勳殊榮。

可以想見的,比起在安南道內的反擊作戰,入侵真臘國,就沒有那麼容易的。困難的並不是敵軍,而是簡陋的道路交通、艱難的後勤補給,以及毒蟲瘴氣,即便從征將士以兩廣、安南人為主,依舊在進軍途中,傷亡巨大。

然即便如此,在雍熙六年的一月,漢軍也成功攻克了真臘國北方大量城池土地,尤其是,文單城也被漢軍占領。

文單可不是一座簡單的城市,後世名為“萬象”,真臘國曾分裂為水陸真臘,在中國,則稱陸北真臘為文單國,可想而知這座城市對真臘國的重要性,那幾乎是其北麵國土的脊梁。

而對於劉文渙進攻真臘的決策,最興奮的,莫過於劉曙這個叔叔了。在平叛期間,林邑這邊在南邊,也發起了對真臘的襲擊,但戰事規模一直不算大,畢竟整個中南半島局勢的發展,都要看驩州那一戰。

而等劉文渙兵入真臘,劉曙這邊就開始進行大動員,等文單城都被漢軍拿下的消息傳來後,林邑國這邊就徹底坐不住了,於是,除了必要的守備之外,大軍傾國而出,直撲湄公河三角洲。

選擇這麼個時機,劉曙與他的臣子們也是有充分考量的,首先真臘在北方損失慘重,主要精力還得放在應對不依不饒的劉文渙軍身上,這極大減輕了他們的軍事壓力。

同時,劉曙也怕朝廷那邊叫停劉文渙的行動,依皇帝二哥這些年的對外政策,這是有很大可能的。

因此,劉曙必需得緊緊把握住這個機會,朝廷如此“賣力”的情況,實在太難得了,一旦錯過了,下一次還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

而劉曙的判斷很準確,當林邑國大軍在湄公河三角洲上攻城略地,招降納叛,打得真臘軍隊潰不成軍之時,西京朝廷已經不斷有人進諫,想要拉回劉文渙這頭“脫韁的野馬”了。

對於劉文渙擅自攻入真臘,並且把戰爭規模越搞越大的情況,隨著時間推移,反對聲音也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強烈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