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共設崇儀使,以心腹大臣充任,活動於帝國京畿,總理此事,負責打通維持上層關係,其下設典客數名,負責具體的延攬招募事宜。
在最近的十五六年間,通過“崇儀—典客”兩級乾臣的活動,再加劉文共不遺餘力的支持,北廷國從漢地招攬了超過8萬的人口,再加自然增長以及其他渠道來人,北廷國的核心人口也終於在建隆二年圖突破了二十五萬人。
很難想象,這是前前後後差不多三十年時間的成果,開拓之艱,可想而知。同時,由於陸上交通不便,以及北廷國吸引力的問題,在這方麵北廷國投入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劉文共幾乎是空竭其力,以徠人口。
張寒落魄之時,擔任北廷典客的朱燾正好衣錦還鄉祭祖,無意中聽聞了張寒的事跡,當時就動了心思,在從側麵了解其背景經曆之後,備好禮物,親自登門拜訪。
一番交流下來,雖然同樣察覺了張寒的傲氣,但更為其才情見識所吸引,在幾番交流之後,終於向其發出邀請。而張寒對朱燾的意圖,則早就窺破了,但哪怕是帝國體製的棄兒,張寒依舊傲氣地很,並沒有一口應允,隻是答應去西域看看。
就在端拱二年秋,張寒與其好友胡冬(同為落魄學子)一道,踏上了前往北廷國的旅途,一路,見識著河西走廊、西北風光,也觀察著朱燾這個北廷王座下的典客,更見證了一場辛苦而緩慢的數百移民的遷徙之旅。
彆的不提,至少從朱燾身上,能夠感受到一股北廷君臣發展國家的誌氣。當年冬季,至北廷,進長明城,張寒與胡冬二人好生參觀了一番這座西域荒蠻之土上拔地而起的“漢城”,即便隆冬臘月,即便天寒地凍,即便不那麼熱鬨,張寒也從內心產生了一種感動。
比起在華州以及關內道見識經曆的那一切,數千裡之外的異域發生著的一切,這裡的漢人展現的精神,那股閃耀著的獨屬於漢文明的光輝,是那樣的動人。
後在朱燾引薦下,張寒與胡冬得到了劉文共的親自接見,一番考察下來,劉文共大喜,他發現二人都是才士,尤其是張寒,劉文共多年以來接見過的漢地人才不少,其中不乏師出名門、望族之後,但沒有一個像張寒給他的感覺特殊,其人才思、急智、見識、學問,讓劉文共數遍北廷上下,一時間也找不出能夠比擬的。
沒有任何猶豫,劉文共請求張寒與胡冬能夠進入北廷政府為官,輔助他,共同成就一番事業,並表示必將委以重任。然而,對劉文共的盛情邀請,張寒仍舊沒有在第一時間接受,胡冬倒是有些動心,不過見好友遲疑,他也就沒有表態。
事實上,對於自己的未來,張寒是有過一番考量,就是出仕西域三國,隻不過,他的第一目標,乃是安西國。這也是許多往西域闖蕩的漢地人才的第一選擇,畢竟安西地方更好、國力更強、待遇也更好。
北廷國苦心孤詣,耗儘錢糧,招攬的人口,還不如安西正常的人口政策,這就是兩國的差距所在。麵對劉文共,張寒也直白地表明了一點:北廷的廟太小,人口既寡,水土條件也一般,發展潛力有限,即便窮儘一生,也難有什麼成就。
對張寒的評價,劉文共很覺受傷,但又不得不承認所言有理,最後,甚至說不出什麼挽留之言了。對張寒,劉文共沒有強求,隻是繼續展現著他的誠意,在張寒逗留長明城的那個冬季,屢次召他進王宮赴宴、問對,而每一次交流完,都是長長一聲歎息,因為張寒去意甚堅。
到端拱三年春,張寒向劉文共辭行,他表示,要繼續西行,也不掩飾目的地,說要去安西試試。劉文共雖然失望,仍沒強求,並且還親自送行,贈予馬匹、衣物、路費、官憑文書等。
臨彆之際,劉文共向張寒表示,一棟房子能建多高,需看地基有多夯實,北廷發展固然有限,但他若還能活二十年,就為北廷再夯二十年之基礎......
劉文共一番話,動情之餘,也算回答了張寒當初拒絕他的理由,但是,張寒仍舊不為所動。不過,卻建議好友胡冬留下,讓劉文共不至於一無所得。
張寒之去,劉文共很失望,甚至為此臥病了幾天。而這個時候,反倒是新投效的胡冬,告訴他,張寒必定歸來......
劉文共問為何,胡冬表示,他很了解這個好友,人雖孤傲,誌趣遠大,但並非不同情理之人,其人雖去,但心已經留下了。
對胡冬的勸說,劉文共隻當是一種安慰,但在接下來的一年,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甚至專門遣人在伊麗河畔等待。
這一等,就又是一年多,在建隆元年初夏,西遊的張寒果如胡冬所言那般,返回了長明城,風塵仆仆、衣衫襤褸,但精神頭十分不錯。
劉文共自是大喜,見到張寒,抓住他的手,久久不語,甚至忍不住落了淚。對此,張寒表示到,他去年就打算留下的,但鑒於對西域的了解太少,他前往安西,也並非去投效,畢竟,那裡又有誰認識他?
張寒的目的,是對中亞的局勢與情況進行了一番調研了解,而經過一年多的走訪察看,他自覺能夠出仕北廷,為劉文共出謀劃策了。
從建隆元年開始,張寒正式加入北廷國,起初被拜為典史,為北廷國的製度、法條等各方麵,進行了一番全麵的改革梳理,在“以漢為綱”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入鄉隨俗的改變,以便更好地統合當地的部族與原住民。
同時,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幫助劉文共完善國家發展製度。在製度方麵,如果僅說條文,帝國中央有的是借鑒之處,但是否適合北廷這個藩屬,如何執行落實,又能否起到預想的作用,這就沒那麼容易了,這方麵的不足,也正是張寒到來之後,才真正開始完善。
到建隆二年秋,在肯定了張寒的“實操”能力之後,劉文共不顧議論,直接任命其為北廷國相,由其秉政,治理國家,籌劃發展策略。
劉文共治北廷,軍事上的問題,張寒謹慎地沒有插手多嘴,但其他方麵就不客氣,而最讓張寒肯定的,就是延攬人才、人口這一項政策了。
張寒在“崇儀—典客”製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項改革,“徂徠堂”就是在他的建議下組建的,這事實是北廷的一個針對安西、康居以及大漢的間諜機構,除了刺探各方麵的情報之外,就是為北廷國延攬各類人才。
同時,在漢地人口的充實方麵,張寒也提出了新思路,從地域、目標、渠道、手段等方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與辦法,包括一些“特殊手段”。比如,張寒從一些漢商嘴裡聽說過的,人口貿易.
當年,鑒於ysl方向的作戰壓力,劉文共選擇從海東撤軍,將北廷的發展重心放到國內,變擴張方向為北方。對此,張寒同樣表示支持,但支持之餘,也表示,北方苦寒,且開拓不易,但如欲長遠,北廷的未來還在安西、康居之地......
沒錯,張寒為北廷國籌謀的發展大略的最終形態,是向安西、康居二兄弟之國動手,甚至於向東。當然,這需要等待,需要一個最恰當的時機,甚至隻能期待後代子孫。
畢竟,當下的北廷國還很弱,周邊除了北方,沒有一個能扳手腕。但是,處在“兄弟們”的保護之中,也可安安穩穩地發展積蓄實力,中央帝國遲早會衰落,安西、康居二國麵臨著ysl的壓力,未來時局變化如何,雖未可知,但可期待。
而從張寒提出這等“同室操戈”的戰略就可看出,他究竟是怎樣一種人了,甚至於,讓劉文共都感到在使用一柄雙刃劍。
但是,眼瞧著在張寒秉政之後,漸顯興旺之象的北廷國,他又隻能按下心頭的那點驚悸。此番宗藩大會,張寒也得以隨劉文共進京,途徑華州時,大搖大擺地還鄉省親,當年杖責他的知縣還在,被張寒狠狠地奚落一頓,至於曾經得罪過的鄉紳,更是備好禮物,誠惶誠恐地前來告罪、求饒。
至於大會達成的新約,在張寒看來,正可給北廷國的人口戰略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與便利......,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