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想而知,麵對傾國一戰並且插上了ysl聖戰的伽色尼王朝,作為其進攻目標的安西國承受著怎樣龐大的兵力。從本心而言,安西王劉文澤並不想打這一仗,畢竟,他在實現對二兄政治上的徹底壓製之後,才剛剛完成對安西軍政的整合,樹立自己的權威,對他而言,更需要時間來消化政治上的勝果。
而馬哈茂德的再次大征,顯然打破了他的節奏,也讓他剛剛鞏固的王位再度動搖。即便心裡不想打,但ysl軍大舉來襲之後,他也沒有任何其他選擇,隻能舉兵相抗。
且不說馬哈茂德那一副氣勢洶洶要滅了安西的架勢,就安西國情,就不容劉文澤有任何的軟弱與遲疑,先王打下的江山,作為其繼承者,必須堅決維護與保衛,這幾乎是王朝意識賦予劉文澤的使命,做不到這一點,就算沒有敵軍來攻,他也坐不住穩這個王位。
對劉文澤而言,首先需要感謝先王劉旻,給他留下的這份基業,至少在中西亞地區,是足夠打的,並且發揮起來足以應對來自任何異域文明的威脅。
建隆六年的安西王朝,其統治區域下,各族人口已然突破550萬人,其中作為核心統治的漢家人口(漢族+漢地少族)則有接近七十萬人,常備兵力就達七萬之眾。
而營所製下的安西王朝,實則也是個軍事王朝,其最基礎架構與基層統治,都是以軍事組織為核心運轉,並且也隻有在麵臨擴張與戰爭的時候,方能徹底發揮釋放其威力來。
在建國三十餘年後,隨著老一輩功臣將帥的落幕,安西在對營所製的發揮上,自是不比當年了,甚至可以說大不如前。但先王劉旻此筆世畢竟不久,其遺風依舊在廣泛的範圍內影響著王朝的統治階級,尤其是漢族精英們。
並且,真論綜合實力,攤開了講,僅伽色尼王朝,也未必比得過安西王朝。安西畢竟占據著幾乎整個七河流域最精華的地區,而以七十萬漢族為核心的王朝,其在生產發展上的創造力,也不是伽色尼可比的。
追根溯源,兩國在萌芽生長的時間上,差距並不大,但伽色尼這個一路由馬哈茂德帶出來的軍事王朝,在半個多世紀之後,其底蘊反倒不如外來者的安西。
在“內功”的修煉上,漢文明的厲害之處,遠不是其他文明能夠比擬的,即便中亞的漢文明,經過劉旻一番因地製宜的調整。
因此,在河中王宮的大成殿舉行了一場軍事會議之後,低油開動了近二十年的安西國的軍事機器,也再度全速開動起來。
馬哈茂德傾巢而來,劉文澤也唯有傾國迎之,在河中王令下達後,西及海東、中至薩末鞬、東到碎葉府,安西王朝統治下諸城及各大軍所,都開始緊急動員起來,一個月的時間,就組織起二十萬兵馬。
與前次漢伊大戰可不同,這可是安西國一國之力,還是在沒有更進一步動員的情況下。當然了,以安西對中亞地區的統治情況來看,即便營所製極大地消化並同化著當地各族人口,其組織性與動員能力都是有上限的,也不可能做到理論高度,那樣更有可能陷入自我崩潰。
但即便如此,已經足以拒敵了。以一國之力,力扛整個ysl世界,對這個時期的安西王朝而言,可不是一種過譽,而是實打實的國力。
如果說安西國有什麼短板,也在於“一國對抗”,與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這一回至少在前期,安西既沒有來自大漢帝國的支持,也沒有康居、北廷這兩兄弟之國的策應。
而伽色尼王朝,則有來自整個ysl世界的支持,並且還有幾萬聖戰東征軍的直接參與,以及更多精神與物質上的支援。
同時,劉文澤雖然曾在呼羅珊擔任過總督,與伽色尼交過手,並極好地通過了劉旻的考驗,但在這種國戰之中,他與老辣的馬哈茂德相比,總是要遜色幾分的。
至少在前期,他就被馬哈茂德給迷惑了,沒有及時發覺伽色尼國的大規模軍事準備。當然,也不能完全怪劉文澤以及河中朝廷,隻因為,伽色尼的軍事準備持續了那麼多年,並且兩河、波斯以及伽色尼地區“東征聖戰”的聲音從劉旻死後就高唱不斷,過去也習慣了在呼羅珊、海東地區的低烈度拉鋸,就是沒想到這一回馬哈茂德是玩真的。
而這一個沒想到,就讓安西國在戰爭初期陷入了十分被動的局麵。對征討安西,馬哈茂德戰前是做了充足準備的,正式發動之後,動作也格外迅疾猛烈,目標更是堅決明確。
甚至於,他並沒有選擇等東征的聖戰者,吸取了前次大戰的教訓,也沒再按部就班地北上去打明城。自五次大戰後,明城在安西國內的地位進一步提升,這是安西楔入西亞最堅固的堡壘,是鞏固王朝西南、力扛大食的大後方,戰略意義極其重大。
但這一回,馬哈茂德除了從呼羅珊遣兩支偏師佯動,做出北攻明城的假象後,便親率十五萬大軍,沿穆爾加布河北上,攻取安西在卡拉庫姆沙漠東南區域設立的雷州與高州,這二州,是從中央沙漠南緣連接明城(州)、呼羅珊地區與都城河中的交通要道。
在伽色尼軍突然而強大的攻勢下,雷州守軍雖然頑強防禦,但終究沒能克服以寡敵眾的絕對劣勢,隻堅持了五日,便被攻克,駐守的五千多營所軍民,生還者不足一千。
拿下雷州之後,伽色尼軍基本切斷了安西與海東地區的聯係之後,馬哈茂德便馬不停蹄,繼續提兵北上,在三月結束之前,兵臨高州城(土庫曼納巴德),飲馬紀渾河(阿姆河)中遊。
高州城也是一座由漢人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原本隻是紀渾河畔的一座小城(鎮),劉旻在雍熙十三年下令擴建,置高州。
最初的目的,隻是為了鞏固河中城,為後續的遷都做準備,但是近二十年下來,高州不僅承擔著拱衛王城的軍事職能,還是連接東西的京畿紐帶。
如果高州有失,那麼伽色尼大軍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渡河北上,直襲安西國的心臟,河中城,兩地之間距離並不遠,至少在三月下旬,安西這邊還沒有完全做好戰爭準備。
不過,雷州死守的那五日,還是給安西爭取到了不少時間,至少在高州的布防上,劉文澤在緊急之間,做了完善。以老將康繼榮(安西開國老帥康再遇之孫)為防禦使,統製高州諸軍,並給他增兵三萬,讓他主持紀渾河防線,抵擋伽色尼大軍,為安西爭取更多時間。
因此,不管馬哈茂德如何發力,想要如雷州那般數日而克高州,也是不可能的。而馬哈茂德也的確吸取了二十年前明城之戰的教訓,在試探著發起幾輪的進攻後,果斷放棄了攻城鏖戰,後撤安營紮寨,連圍城的打算都沒有。
漢伊之間的第六次大戰,也以雙方圍繞高州的各項軍事決策而陸續展開.......,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