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過程顯得有多拖拉,在交趾鐵了心根治頑疾的情況下,文、萬二侯走向覆亡,也是遲早的事。劉繼初先扛不住壓力,於正統二年九月,即出降鄭泉,連同全族即僚屬,被解往交趾問罪,念其主動投降,劉繼丹隻下令處死了劉繼初本人,至於其家人後代,留了一命,廢為庶民,趕出安南。
相比之下,劉繼元骨頭要硬很多,麵對趙從真大軍的圍困,死不投降,依托文單堅實的城防以及囤儲多年的錢糧,與之周旋硬抗,甚至還不時發起反擊,數次打破了趙從真的圍攻,迫其後撤重整。
如此,一直拖到正統四年春,又堅持了一年半的劉繼元,終於在內外交困,無以為繼的情況下,被趙從真徹底擊破。
由於這種冥頑不化的反抗,激怒了趙從真,也惹惱了交趾朝廷,最終劉繼元全族女眷及子孫數十人,悉數被誅殺,劉繼元本人的屍體,還被挫骨揚灰,意欲使此悖逆無道之徒,永世不得超生。
於正統二年至四年發生在安南國內的這場叛亂,其影響是深遠的,意義是重大的。這是一場由宗室掀起的叛亂,也是從此之後,在南洋諸國,王室之間的爭鬥明顯多了起來,激烈了起來,分封體製下,那些有糧有錢有兵的公侯們,也掌握著隨時發動叛亂的能力。
同時,這種同室操戈的局麵,也逐漸血腥起來,也是以劉繼元全族被誅為開端與標誌。雖然同根同源,甚至同種,但在百年數代之後,所謂血脈相連,也隻是一種形容詞了,遠比不上權力、利益更動人心。
可以說,“二侯叛亂”,就像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一般,負麵影響不斷向周遭擴散,深刻地影響著整個南洋地區,也促進南洋封國曆史向下一個階段轉變。
而於安南國內而言,影響之呈現則要更加直觀,弊的一麵,激烈且持久的戰爭極大地損耗了安南的國力,打斷了其向上發展的節奏,也加劇了朝廷內部的鬥爭與混亂。
有此為鑒,自劉繼丹統治結束後,安南王室以武力奪位、政變的情況,開始頻繁起來,這加速了王權的旁落,世家權貴的崛起。
當然還是有利之一麵的,至少經此一亂,交趾朝廷完成了對西南四州廣大區域的實際掌控,劉繼元、劉繼初二侯,在漢化開拓方麵,還是有正麵作用的。
同時,此亂過後,感越發尖銳的漢夷矛盾,以及占據人口多數的土著百姓的積怨,交趾朝廷開始從各方麵,對這些土著開口子了。
具體地來講,就是從政治、經濟乃至軍事上,更進一步地將其吸收進安南國的軍政體製內,當然,基本前提是,必須得是漢化的順臣。
看起來,這就是一貫延續的漢化同化政策,但比起過去,有更為大膽的讓權、讓利,安南地區,真正的民族同化,也由此開始加速。
這導致,在後續的幾十年中,崛起了大量土著權貴,並且在安南的體製內,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批人的崛起,一方麵鞏固著安南國的統治,一方麵又使安南國的政治環境更加複雜多變。
一直到百年之後,安南才真正形成了一個成熟的、穩定的、混一政體......,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