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2 正統六年(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5384 字 2024-05-16

正統初年的帝國政治格局,整體上雖然保持著理性與平穩,但由於皇帝劉維箴的德淺才弱、威望不足,上層的鬥爭,實則是比較激烈了,尤其在世宗壓製十多年後的勳貴階層,迎來反攻之後。

首先,世宗晚年的尚書令杜衍,在正統二年的時候罷相,出京前往西南擔任巡撫使,繼任的,乃是樂平縣公李昭賢(這可是李繼隆長子、世祖皇帝外孫)。

而當時的政事堂,除李昭賢這個尚書令之外,另有樞密使折惟昌、兵部尚書向元鍇(向德明之孫)、禮部尚書馮端(馮道曾孫),另輔以石元孫(石守信之孫)、李光輔(李筠重孫)等掌握實權的軍政大臣。

這些都是功臣元勳之後,除馮端、李光輔弱了些之外,其他人都是帝國的頂級勳貴,如李昭賢、折惟昌,還有一層皇親國戚的光環。

當這些人在帝國朝堂占據大量話語權的時候,也是意味著勳貴勢力的大反攻,也必然迎來早已壯大並且根深蒂固的庶族集團的對抗。

範仲淹回京,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一頭紮進政鬥的漩渦,雖然,他一心一意隻想著為朝廷、為百姓做些實事,但有些爭鬥是不可避免的。

同時,作為尚書令下屬最重要的兩個宰臣,吏部尚書與財政使,一個呂夷簡,一個範仲淹,都是庶族出身,一左一右,對李昭賢形成了相當強力的鉗製作用。

於是,為了打破這種限製,李昭賢從幕後策動一場政治攻訐,他選擇的目標,正是範仲淹。呂夷簡這個人,老謀深算,且權術高超,否則也難在新皇繼位之後,就迅速運作回京為相,並更進一步,擔任吏部尚書。

相比之下,範仲淹就好操作多了,他雖然私德無虧,但做事方麵,在有心人眼裡,全是漏洞,也易於打擊。

而這樣的政治活動,並不在於範仲淹真的有什麼過錯,隻是當權者需要,便有的是人,提供足夠多的短處與把柄,等形成風潮之後,弱勢的皇帝劉維箴,即便心有不舍,也不得不將範仲淹外放,他實在頂不住來自李昭賢等勳貴的壓力,或者說不願意正麵對抗。

於是,範仲淹以“殿下之失”(官方的解讀中,大抵是在麵君進諫的過程中,言辭過於激烈,有辱聖人威儀),奪相,出任湖北巡撫使,那一年,範仲淹56歲。

如今,範仲淹58歲了,滿鬢霜白的他,依舊操勞於政事,牽掛於君王,也再度迎來一個複起的機會。

兩年後的今日,朝廷的局勢又大不一樣了,最大的變故就在於,尚書令李昭賢因病去世了。朝廷又喪失了一個領頭羊,上層的鬥爭也再度激烈起來,而在一場旨在奪取最高相權的爭鬥之後,最終的人選,浮出了水麵:範仲淹。

李昭賢薨得突然,以致於後事都沒能交待,趁著這個空檔,朝中蟄伏已久的庶族集團,也發動了一場全麵性的反攻。

並且,還得到了一部分勳貴階層的支持,比如馮端、李開源(李皇後之侄,論輩分,皇帝劉維箴得叫一聲表叔)等人,同時還有蕭氏的默默推動。

建隆——正統時代,朝中有“三蕭”的說法,蕭景、蕭恭以及蕭惠,這三人,要身份有身份,要資曆有資曆,但在權貴圈子裡,是一直被默默鄙視的,還是那個原因:契丹族出身。

因此,在李昭賢等傳統貴族掌握朝權時,蕭氏也是默默蟄伏,秘密尋求推翻機會的一波人。李昭賢的突然辭世,顯然就是一個最好的機會。

當然,真正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皇帝劉維箴,這對他來說,同樣是個難得的機會。以劉維箴的脾性,以及從小接受的教育,除了皇室親戚,以及東宮舊臣,他顯然更親近於那些庶族官僚。

另一方麵,他也的確聽話,世宗皇帝駕崩之前,對他多有耳提麵命,在人才的任用上,曾給他指點了大量人選,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若想做事,可任範仲淹為相......

顯然,已經31歲的皇帝劉維箴,在登基七年之後,也想著做出一些成績來,於是,在兼采多方建議,在眾臣的推薦下,他終於下詔,召範仲淹回京。

劉維箴還專門派內侍省宦官南下,除了宣詔,還送上一份劉維箴的手書,上邊儘是恩信期待之言,足以讓範仲淹感激涕零。

而從詔書自中樞下達之後,至少在短時間內,朝廷上層的鬥爭停止了,所有人的目光,都忍不住投向南方,望著水陸之途。

原因無他,正統時代的尚書令,權柄之重,堪稱帝國之最......,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