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九月,正是大明製造火器的時間。
永樂朝製造火器的時間大多在三月和九月,也就是春秋兩季的最後一個月。
這兩個月氣候適宜、不冷不熱,既利於操作,也利於保證火器的質量。
同時這兩個月的環境溫度基本相同,範鑄而成的銅火銃,可以處於溫度大致相同的條件下進行自然冷卻和凝固,使成品的致密堅實程度一致,具有同樣的性能,有利於明軍所用火銃的製式化。
擇日不如撞日。
朱高煦帶著朱悟淨來到了兵仗局,和製造火器的主管官員交談,旁邊還圍著不少匠人,他們低著頭看著朱悟淨在紙上畫著新式火器的設計圖,全部屏氣凝神,生怕漏過任何細節。
明朝的火器製作已經規範化,全部按照統一規格製造,因為火器的製造往往和戰爭相關,永樂十二年三月,為了應付北方的戰事,當月製造了至少六千件火器。
到了九月,軍器局、兵仗局會稍微清閒一點。
永樂七年戰事緊張,當時九月製造了約兩萬件火器(至少18387支)。
可以這樣說,朱悟淨隻要畫出圖紙,兵仗局的工匠可以三日內製造出成品,十日內進行改良,而後加緊時間大規模製作。
相比起流著汗畫圖的朱悟淨,以及圍在一旁大氣都不敢出的工匠和官員,坐在一旁的朱高煦則是拿著報紙的底稿興致勃勃地看著。
在軍營中知曉報紙的存在,朱高煦便讓人找來看看,而後就被連載的《西遊釋厄傳》所吸引,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朱悟淨在報紙上刊載的《西遊記》其目的有二:
首先,將《西遊記》定義為“求放心”之說,隱喻自己降服心猿、牽住意馬,在半生半死之間開悟,這才會了什麼闡教(科學)法門。
這種“尋心”“求放心”的說法,在明朝的知識分子中很有市場,無論是僧人的禪宗,還是日後儒家的心學,都是大明讀書人喜聞樂見的學說。
至少比起鬼神之說,更令大明的讀書人接受。
至於鬼神之說,那是拿去應付下層民眾的,就像是古代先賢總結出的智慧,將其變作禮製,也不會解釋具體的原因,而是以鬼神之說規製。
其次,是推廣白話文,以及娛樂大眾,提升報紙的銷量。
不要以為百姓就沒有娛樂需求,戲曲的誕生就是村落中的百姓聚在一起,無論識不識字都唱上兩句,形成了草台班子,並不斷擴散出去,最後登上大雅之堂。
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很喜歡戲曲,在北平養了不少戲曲大家,時常帶著徐妙雲和三個孩子一起看戲曲,甚至還在後世留下了“知音天子”的逸聞。
認為古代人除了種地工作,努力活下去,晚上生孩子外,就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完全是小瞧古代人了。
朱悟淨根據某位作家在報紙上連載武俠小說的經驗,也在自己的報紙上連載《西遊記》。
為何選擇西遊記,而不是其他。
朱悟淨也有自己的考量,他在剛穿越時,就在大天界寺用西遊記的第一回內容忽悠道衍,當然對方完全沒有相信。
不過無所謂,隻要朱悟淨堅稱自己夢中變成猴子,在須菩提學法,那最多隻是得了癔症。
總之,有了之前的鋪墊。
朱悟淨首先選擇了《西遊記》。
另外,西遊記前麵的不少內容都是原創,但是後麵的許多內容,早在宋元就有了原型。
具體的順序不清楚。
但是,孫悟空大鬨天宮的原型是“宋元詩話”中關於孫行者盜取西王母的衣裳,開什麼金衣會,最後被二郎神鎮壓。
西天取經則是來自於猴行者保唐僧取經的內容。
無論是哪兩種,孫悟空的形象都是一個滿嘴臟話、手持利劍的書生,《西遊記》則是加入大量猿的形象,改造原本頑劣不堪的形象。
總之,早在宋元、明初民間就有不少關於猴行者、齊天聖的戲曲和故事,當時的人記載,《取經詩話》雖然沒有多少教化和道理,但是熱鬨,老百姓都很喜歡。
換言之,《西遊記》在民間很有讀者基礎。
另外,朱悟淨為了不讓《西遊記》出現一些神話上的漏洞,也填補了不少內容,甚至還會水上一些文字。
比如,朱悟淨將須菩提寫成了老君化胡為佛時的化身,後麵自然不能出現“孫悟空從八卦爐出來,給老君來了一個倒栽蔥”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