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喜則來王,怒則絕行,亦聽其自然,好自為之”。
一句句犀利的言辭都在打眾人的臉,而最重要的還是那句“大明的皇帝陛下以為同意後你們能做得更好,沒想到反而更糟了,令他不有懷疑此前的局麵是不是靠南朝把持”。
這已經不是打臉那麼簡單了,而是懷疑北朝的執政能力,並且有要轉變立場的意思啊。
南北朝能夠統一固然有南朝的軍隊已經打不動的緣故,但其實主要還是足利義滿承諾南北朝雙方天皇都享有繼承權,也就是說,以後的皇位大家輪換來坐,這才騙得南朝的後龜山天皇交出了三神器,後龜山天皇依然享有皇族的權利和身份。
說白了,這樣的“和平”隻是表麵的平靜而已,稍有不慎,戰局隨時有可能再次重啟。
足利義滿敢承諾這些完全是仗著北朝天皇才十四歲,南朝天皇卻已經四十二歲,等下一任繼承者輪換,起碼是二三十年後的事情,到時候南朝天皇一死,不就一了百了了。
但如果大明真的要乾涉這件事,到時候情況可就複雜了。
足利義滿立刻開口表示認錯,並且主動以罪臣自稱,表示一定會抓到那些不聽命令去騷擾日本沿海的賊寇,給大明一個交代。
“那倒不必,賊寇其人已經全部逮捕歸案。”讓他沒想到的是,大明的使者……這個叫做馬和的青年竟是衝他微微一笑,“賊人表示願意承擔賠償責任,他們將自己的土地賠給了大明,我想這事,倭國應該不會阻攔吧?”
足利義滿的臉色有些發青,並不單單是因為大明這是名正言順地要通過合法手段來拿走他們的土地,而是因為被帶上來的罪犯之一正是不久前被他以陰謀挑唆之法大肆削權的山名滿幸之子。
山名氏當年曾和足利義滿的先人一起起兵,並且在此後戰功彪炳,最盛時山名氏獨占11國,而整個日本不過66國,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六分之一殿”。
幕府機構昔日的口號是守護大名,因此大將軍的權勢構成相當脆弱,也不可能像之前的許多勢力一般使用各種手段明裡暗裡架空大名,既然權力不能從大名手中得到,那就隻能從彆處。
所謂的彆處就是那六十六國的守護,作為封國最高行政長官,他們的勢力直接影響到了中央的權威,而樹大招風,足利義滿自然將目光投向了一直都不太老實的山名氏。
他挑動了山名氏內訌,又左右橫跳,成功讓龐大的山名一族自我削弱,最後在內野一戰剿滅了大量的山名叛軍,令曾經擁有十一國的山名大族變成了靠著三國苟延殘喘的小族。
因為還想徐徐圖之逐步並吞的緣故,也不想將人逼得狗急跳牆,足利義滿並沒有將對方的財富權勢一次性奪走,而是采取鯨吞蠶食之法,所以在如今,對方拿出自己的財產表示要賠給大明,他還真不好拒絕。
不過,在聽說對方的賠償土地在出雲後,足利義滿立刻找到了借口,山名曾經擔任過出雲國的守護,但現在出雲國已經不屬於山名氏,所以理論來說這份賠償是無效的。
誰知那山名小子居然真的拿出了地契。
好吧,地契就是土地的所有權,和是不是當地的守護無關。但儘管如此,足利義滿還是表示土地是國家的,售賣是絕對不可以,最多是租借,而且最多租借五十年。
最後,馬和臭著一張臉將五十年抬到了九十九年,正式將這片土地“租借”了下來。
但讓足利義滿納悶的是,為什麼大明會真的接下這個賠禮。他已經讓人去當地看了,那就是一片荒山,連田地都沒有啊,難道就是個□□?表現一下大明是拿到了賠償的?
這份好奇在他們得知大明的人們在出雲大肆砍伐樹木後得到了解答。
出雲當地多山,又霧靄重重,因而常被人稱為神之國,當地的樹木也因此長得十分茂盛,也的確有不少珍稀的樹木。足利義滿覺得,這可能是大明人覺得不能丟麵子強行挽尊來著。
從他的角度來看,砍樹就砍樹吧,反正也隻是無能狂怒。
而且大明派來運走樹木的船隻每次靠岸都得帶上大量的貨物,嚴格來說還是日本賺了。
雖然足利義滿心中總是縈繞著一絲困惑,尤其是聽到出雲的新任守護京極氏告訴他大明的砍樹人經常在山上徹夜不歸,而且經常在山上燒火時更是感覺納悶。
但在如今的足利義滿看來,和大明保持良好關係還是必須,因此他並未派人打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隻要確認那塊土地上沒有鐵礦即可。
出雲國本身是鐵礦的原產地,也是國家的重要戰備資源,所以隻要不是鐵礦,彆的就無所謂了。
足利義滿不知道的是,在他的眼皮子底下,經對他深恨不已的山名氏多方牽線,那些砍樹人明著砍樹,暗中采礦,硬是將大量的銀礦填在樹木腹中運出了日本。
出雲國的確是主產鐵礦,但出雲國的隔壁石見國卻有一座在後世十分有名的銀礦--石見銀礦。
這座銀礦的礦產在其持續開采的四百年間長期占據世界銀產量的三分之一,靠著長久盤踞於此的人脈,山名氏幫助大明打通了從出雲到石見國的道路,並且歡天喜地地挖起了石見國的牆角。
石見國的守護大內氏也是山名氏衰敗的一個幫凶,一招能削弱兩個敵人的勢力,簡直就是血賺。
其實,讓足利義滿對於出雲國的異動沒有多做留意還有一個原因,自那日登陸以後,大明的使者便強烈要求日本歸還昔日被擄走的大明百姓,這一要求令足利義滿深感頭疼。
在農耕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沒有任何一個領導人願意歸還人口,即便他們來源不當,於是,足利義滿找了千八百個借口表示此舉的難度以及不人道,難以配合雲雲。
大明的使者馬和很快就被日本政府明擺著就是要拖延的姿態激怒了,他一甩袍袖,下了個決定。
他令人手執洪武帝詔書,前往日本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區一一誦讀,尋找大明國人,無論老少,不管男女,甚至不計較是明人還是元人,隻要能夠證明其歸屬皆可隨軍回到大明。
如何證明其歸屬?
很簡單,一首《蒹葭》,一道《離騷》,一曲家鄉的小調,那便是華夏人刻在骨裡,外人學也學不來的身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