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交代(1 / 2)

這段時間陸山民的時間安排特彆有規律,上午去彭曦的拳館和王曉楠實戰對抗,下午回到住處學習數學和老教授給的《國富論》,晚上去三個酒吧逛一圈,在辦公室看一會兒王陽明的《傳習錄》。

王陽明確實是個很奇特的人,他很聰敏,十一歲就能做出“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的精辟詩句。同時有時候又顯得很木訥,他可以對著一盤象棋殘局三天三夜不合眼,直到他母親生氣的把象棋扔進了池塘,他還神神叨叨的念詩,“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裡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當時比較流行“格物致知”,奉行朱熹“萬物皆有理”的理論,為了格物,他邀約幾個朋友一起格竹子,結果看了一天竹子、兩天竹子朋友們都漸漸的離去,隻有王陽明傻乎乎麵露笑容繼續盯著竹子看,雖然頭昏腦漲兩眼發暈但是總覺得離成功越來越近,直到第六天,竹子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他卻病倒了。

更荒唐的是在大婚當日喝多了酒晃晃悠悠出了門,看見一個道觀,就進去看一看,這一進去就和老道士聊上了,竟然忘記了當日是大婚之日,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反應過來,趕緊回去,家人都著急的找了一整天。

王陽明的學說不是一蹴而成,也經過了幾十年的磕磕碰碰反複失敗,就像那次格竹子一樣,讓他第一次開始懷疑朱熹的學說。後來兩次落榜,以及大宦官劉瑾的強震,最後才在貴州龍場悟道。得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

陸山民這段時間看《傳習錄》,有著很深刻的體會,以前老是把聖人當做高高在上的非人類,其實他們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以前還認為聖人就是以德報怨,以崇高的品格去包容感化世人,其實也不然,王陽明在贛西剿匪的時候,可以說是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特彆是對於那些無法教化的匪徒,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承諾誘騙,屠殺,殺起人來比劊子手還心狠手辣。

陸山民逐漸領會到左丘所說的那句話。‘讀書人也是人’。

首先是人,而後才有了讀書人。

陸山民正認真的看著書,桌子上手機嗚嗚響起,拿起一看,是一個陌生號碼。

“喂,你好,請問你是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