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禦用琺琅彩在底款書寫方式上,是有彆於康熙和雍正年琺琅彩的:康熙的款識在琺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寫款,有紅、藍、紫、黑等色,落款僅為“康熙禦製”四字楷書,加雙方匡。
康熙年琺琅彩四字款有三種形式:其區彆在於“康”字和“禦”字各有兩種不同用筆。
而雍正時期的琺琅彩款識也有兩種方式,一為仿宋體,一為楷書體,均由四字組成外加雙方匡:仿宋體是“雍正年製”,楷書體是“雍正禦製”,隻見藍料款。
而乾隆的琺琅彩款識隻有“乾隆年製”四字雙方匡形一種,底款有藍料也有赫色料款。
因為琺琅彩瓷是清代專為宮廷禦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由於產量少,傳世更是極少,故價值連城!
張楠所知,目前清代琺琅彩瓷收藏最多的是京城故宮、滬上博物館及灣灣故宮。
因為琺琅彩瓷大部分都是藝術精品,在製作工藝上也非常講究,當初是完全不計工本的!
製作方法是先由景德鎮官窯選用最好的原料製成素胎,燒好後送到清宮中造辦處,由宮廷畫師精工繪畫,再經彩燒而成。
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後期仍有少量燒製,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
根據清宮中檔案記載:雍正六年以前的琺琅彩料都來自西洋,俗稱洋色,雍正六年以後宮中自製彩料獲得成功。
因為琺琅彩是一種外來技術,它的化學組成非常特彆,與中國傳統釉上彩有很大不同,主要差彆在著色劑和助熔劑方麵。
不過就是因為它們稀少,這兩個攤主估計還把兩隻“清乾隆禦製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當粉彩碗在賣!
撿漏,減大漏了!
天色慢慢變亮,感覺提溜著這麼一提瓷器晃蕩也不是個辦法,這可是3個多億!
這邊還有兩個舊書攤和幾家賣老家具的,那頭還有一大半沒看,估計一圈認真看下來至少要花兩個小時。
乾脆提著幾個億先去了停車的地方,把東西往後備箱裡一放,再回潘家園那個大土堆。
“3個多億”就這樣塞後備箱,他就不怕讓人給偷了?
張楠一點不擔心——彆說這會的毛賊偷奔馳車就是個國際玩笑,就算單單撬車偷車裡的東西,不論價值大小,判個十年八年還算輕的!
直接偷車?
抓住了百分百槍斃!
雙手空空一身輕,繼續回到地攤,這會顧客總算能有擺攤人數的六七成了。
張楠也不急,緩緩晃蕩,半圈下來收獲不錯!
在個倒賣郵票和舊書的攤販那,張楠甚至用1000塊買下整一版的80張80年猴票!
攤位上零散的兩張四方聯和兩張單張也100塊拿下。
不僅這些,張楠還用200塊錢,買下攤主手頭所有特殊時期發行的郵票,其中有幾種還是將來的稀有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