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乾脆把車開到了潘家園的大土堆下邊,引起上頭不少人的注意——這會大部分該來的攤主都已經到了,不過顧客就張楠兩個。
開著轎車來潘家園逛鬼市、還是輛奔馳,張楠絕對是改革開放後潘家園頭一位!
一到大土堆上頭,張楠很快就知道翁葉銘之前說的話沒錯:不少人都在和他在打招呼,顯然這小翁是這裡的老人。
有沒見過翁葉銘的攤主問旁人:“老李,這兩人誰呀?”
“昨兒個你沒來,那個穿得時髦的是個有錢的爺,昨天把整個潘家園最好的東西都包圓了!”
“那感情好!”
他還以為這是個棒槌!
“彆瞎想,人家是行家,大不了不會和你計較一塊、五毛的,可彆把人家當棒槌…”
兩人是老京城,聽這位一說,另一個又問:“好像另一個認識的人還多一些,咱這的老人?。”
“你來練攤來得晚,我們叫他小翁,去年在咱們這擺了大半年攤,就賣舊雜誌舊書。後來不乾了,說是去高級飯店上班。”
說到這,這老李小聲道:“不知道這個小翁走了什麼****運,這下和這個有錢人混一塊,我看這小子要發達!”
翁葉銘很低調,不過再低調也逃不過這幫子攤主的眼睛!
不僅僅是老京城,連那些外地來的攤主也有不少還認得翁葉銘,當初他在這裡人緣還行。
至於這兩人的關係,張楠兩個才看了兩個攤位,攤主們就有譜了:這個小翁極有可能是那個老板放在前台的人,以後要賣貨,可要和這個小翁搞好關係!
蒙人家?
彆逗了,都是一個圈子裡混過的人,誰不知道誰呀!
就算那個小翁已經有個差不多半年沒來,但這裡的規矩都還了如指掌,就算行情可能落伍了那麼一點點,晃蕩個兩天也就全熟了。
這會張楠正在一家翁葉銘認識的老京城攤位前,仔細觀賞一個直徑幾乎有50公分的超級大盤。
“張老板,這可是貨真價實的前三清官窯,我要你100絕對不貴!”
攤主大肆推銷自己的好東西,不過張楠一句話就把人家打回去了:“‘儲秀宮製’款,浪蕩釉,光緒的東西,不過官窯倒是沒問題。60塊我要了,難得這麼大的體量。”
這下攤主沒話了:大盤的款並不是常見的“xx年製”,而是“儲秀宮製”款——他昨天也沒來,不知道張楠是個真正的行家。
這樣的款攤主自己都還沒見過,不過他聽明白了“浪蕩釉”:這是光緒年瓷器的一個特點,說白了就是這時的製瓷水平下降了。
“要不你再加點,給80得了。”
一聽攤主這麼說,張楠也不再還價——這盤子將來就五六十萬的價格,不單單是價格差的問題,主要是這麼大的光緒官窯盤子極少見!
付錢,成交。
有時候你有錢也買不到!
前兩天在琉璃廠倒是見過一個類似的,體量還小很多:標價800外彙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