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連土夫子都惡心的古墓(1 / 2)

第二百七十九章連土夫子都惡心的古墓

“裡外都濕?”

一說這話,張楠這手上正洗著壺呢:自來水冰冷刺骨,快速流過的水流都讓他忍不住打了個寒顫!

這可不單單是因為冷,還因為隨著王德順的話想起了些讓人倒胃口的事,還和這水有關!

“還不就是象鼻山過去嵊鬆線下坡那段剡溪內江給整的,那一塊地下水位特彆高。糧食局把倉庫放在路上坡,不過下坡那是歸三鬥橋村管。

村子裡正修機耕路,他們的村長和我認識,看我那調了台挖機,就想著要我們幫忙把一段土坎給挖開,這樣機耕路能縮短不少距離。

我這也不好意思推,人家都給出柴油,還往工地送了不少菜。

這想著也就一兩天的功夫,就把機器給調過去了。”

張楠對那邊也熟,因為那條公路是沿山腳而建,這公路上沿一路過去十幾公裡到處都是古墓,以兩晉南北朝和唐宋墓為主——隻要一動土,基本都會有古墓被發現。

三鬥橋村距離縣城不是很遠,而且如今熟人出麵要幫個忙,這一般也會與人方便,沒像20年後那麼現實。

要是20年後:要用挖機沒問題,60型行價每小時140元,童叟無欺!

張楠一邊聽著,一邊把執壺徹底洗乾淨,接過妮可遞過來的幾張餐巾紙隨意擦乾,把壺往邊上一放。

“那塊地方有古墓,這倒是奇了。路上沿那塊不奇怪,下坡那裡往下挖上兩尺估計就都是水,哪個笨蛋會把墓往那造。

這不光是腦子進水,房子都進水!”

那段內江其實更像一小塊沼澤,就是塊低窪地:自從60年代剡溪河道大改造,剡溪乾流已經從新修的外江走,原本的內江就成了個淺湖,據說裡邊的魚倒是挺大,味道也不錯。

“就是呀,誰都沒想到那能挖出古墓來。不過後來聽當地看熱鬨的老人說:他們小時候聽說那段內江其實是清朝時一次發大水後才有的,以前那塊也應該是農田。

那個小土坡這麼一算,比現在的地勢看著要高不少。

那條機耕路一邊要墊高,還要把土坡給豁開,結果往下一挖就挖出兩具大棺材,棺材板都有這麼厚!”

王德順邊說,這手上還比劃了一下,至少有個十二、三公分!

“外邊有沒有包三合土?”

“沒,就兩個磚頭墓炕,兩座大棺材估計就是給直接吊裝進去的,墓炕高度很低,都貼著棺材頂了。

棺材就讓水給泡著,烏漆墨黑的。文管會那幫人膽子也大,直接開棺,結果撬開一座就停了,趕著找地區裡的人幫忙。

這棺材裡麵也全是黑乎乎的水,還泡著不少亂七八糟的東西,我看著連棉被都還在。那個張恒當時就說裡邊泡著具濕屍,幾百年沒爛那種。”

不是說酸性土壤會腐蝕掉所有有機物嗎?

張楠估計那兩具棺木的木材可能是楠木、柏木一類,而且密封程度非常好,下葬時間又可能是在冬季——結果等到冬季過後的那個汛期發大水,這剡溪改道,導致該處地下水位發生巨大變化。

地下水位快速抬高,墓葬很快滲水。

酸性土都會變得不酸,加上一係列說不明白的化學反應,棺木同屍體就都保存了下來——這就是張楠打死不碰的第二種墓葬:棺木外頭泡水的!

外邊泡水,這棺木裡邊也會有棺液:裡外都濕,避之不及!

這類墓葬裡邊不是沒有隨葬品,而是這類墓葬一般都是明清墓,棺材裡邊衣服、被子倒是不少,不過值錢的最多有點小首飾銀器、玉器——同需要花費的力氣和代價而言,對考古隊、文管會有意義,單對個古董商、土夫子而言就可能不合算。

而且爺爺在世時就聊到過這種墓葬:平墳時碰到過——一接觸那些說不上來的棺內液體,這皮膚都會稀裡糊塗發癢潰爛,醫治起來還特彆麻煩!

赤腳醫生把這叫中了屍毒!

剛才張楠問王德順“有沒有包三合土”,因為那種棺材包了三合土的墓葬張楠更加不會去碰,連看熱鬨的心思都沒!

棺槨包三合土的墓葬一般稱為澆漿墓:墓葬木棺外包由石灰、粗沙、糯米漿等材質攪拌成的“膠漿“,經層層夯打築成。

這種墓葬與一般古墓葬相比不易打開,常常需要動用切割機、大榔頭和鑿子。

而且棺槨連著外邊的三合土就是一整塊,常常會有個十幾噸重!

澆漿墓到了元代時才出現,在明代和清早期逐漸盛行,之後越來越少——明代的最多。

因為澆漿墓的封閉係統比較好,下葬時墓裡麵還常常會放中草藥來保護屍體,因此澆漿墓裡麵的屍體不容易腐爛。

不少出土的澆漿墓內會發現保存完好的屍體、絲綢製品,有些剛出土的古屍都還會保持彈性。

不過由於氧化作用的影響,澆漿墓中出土的絲綢常常一見到空氣就變黑氧化,保存完好的屍體也會很快腐爛,因此澆漿墓中發掘出的墓葬品保護難度很大。

而且澆漿墓外邊看著很乾,但棺木裡十有八九會有惡心至極的棺液:彆說普通人,連盜墓賊看到了都想吐!

張楠是連千年前乾屍身上的華貴織錦都不要,對濕屍身上的絲綢什麼的更加不會要!

碰到這種墓葬,懂行的人要是不會礙著自己的活,就會通知公安或文管會:自己處理都麻煩,太重、太大、太堅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