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時期的佛像還是挺好認的,除了體量小,佛像這外形還都差不多。
基本上就像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好像也不分哪位是誰誰誰,結構基本上就是四足方坐+主佛+背光+傘蓋,發型一般都是磨光發髻,光得就像個圓球,和西域傳入時的犍陀羅式發綹已經很不一樣。
佛像這額頭比較寬大,雙目平視,而且眼睛又大又長,和個杏仁差不多。”
說著張楠直接上手,試了試重量和牢固程度,然後開啟破壞模式,居然把主佛頭頂上的“傘蓋”和背後那塊“背光”給卸了下來。
“傘蓋”插在“背光”上,組合拆卸還挺方便。
“你們看,十六國時期的佛像後頸部基本上都有這樣的榫,用於接背光,不過大部分被發現的十六時期佛像的背光和傘蓋都已經丟失。
還有,這佛像衣服基本就是無領的通肩大衣,而更早一點西域犍陀羅式佛像的衣著特征多是坦著右肩和蓋單側的通肩式大衣。
咱們華夏人一直就有對稱的審美特點,原本西域佛像的袒右肩到中原地區後沒多久,就變成了v字形或u字形衣領。
不過那時候犍陀羅式的佛造像也還有,但不是單獨禮拜的對象,一般鑿在石窟裡。
單獨禮拜的佛像動作上就基本上像這尊佛像,結禪定印,結跏跌坐在四方台座上,兩手平放於腿上,一掌置於另一掌之上,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兩拇指相接,而且絕對不會把腳露出來。
犍陀羅式佛造像是沒有四足方座的,這種十六國時期佛像上才出現的台子應該源自漢代的四方榻,十六國佛造像就是犍陀羅佛像在華夏本土化之後的東西。
這尊佛像構建一樣不少,還有這體量,更難得!
青銅材質,主佛底部中空,鎏金,全對。”
這下紮克弱弱的問了句:“老板,這後邊的字好像不是漢字吧?”
雖然不認識,但是不是華夏的漢字這紮克還是分得清楚的。
張楠一聽,笑著道:“你倒是仔細。
不是漢字就不是華夏的了?
這是犍陀羅的佉盧文,之前在華夏中原發現的十六國早期佛像上有,但到了中後期開始就都是漢字了。
舶來品嘛,一開始流行的時候用點舶來的文字,顯得更高大上,嗬嗬或許也可能是當時距離中原更西邊一點的河西走廊一帶,或者西域地區漢化國家信徒製作供奉,然後流入中原的也不一定”
紮克他們知道什麼是河西走廊、哪是西域,有這麼個老板,不惡補一下華夏地理和簡單的曆史那也算沒上進心。
這會有亨利-德博森和倉庫管理員在,張楠就沒說關於佉盧文的事——在西疆見過,還在貝希特斯加登那批第三帝國博物館藏的華夏古代西域文物上見過。
這佉盧文曾經是古代於闐、鄯善國的通用文字,不過隨著貴霜、於闐、鄯善國的衰落,佉盧文在公元7世紀停止使用。
張楠能人的這是什麼文字,但“不識字”,。這也沒關係,佉盧文考古發現的比較多,現在經過各國學者的共同努力,這已經是一種可以譯讀的古代文字,打幾個電話就能找到能認出來的專家,在紐約就應該有。
“錯不了,紮克,這就是一尊早期的十六國大體量佛像,精品!要是我判斷錯誤,回頭請大家去第五大道吃飯,餐廳隨便選。”
大家配合的笑了笑——第五大道有幾家餐廳可不便宜,這是“大手筆”,要是沒預約,不少人都還沒位置。
不是真沒位置,有預留的,要靠刷臉。
當然,張楠任何時候去都能吃飯,但帶上20來號保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