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0zw,最快更新古董商的尋寶之旅最新章節!
有個肩膀做依賴是挺好,不過這地勢也太高了點,再這麼對著窗戶繼續吹冷風的話,張楠就得擔心自己和小妮子會不會得傷風了。
風景看得差不多,撤吧!
下樓,距離不遠,走著去舊城堡遺跡位置。
查理茲-塞隆看到那位王經理手上還拿著根清洗過的銀條,就問張楠:“你不是說古代文物不要過度清洗,這趟怎麼都用火燒?”
上午她被張楠“砰砰砰”的敲門聲叫醒後,磨磨蹭蹭才出了房門,結果看到他正指揮著一名工人用個噴燈在燒東西,走近了才發現是那是根銀條。
地裡埋得時間長了,銀條像鐵條,一燒就亮:王方明當時從地下室那拿了兩根出來,昨天就交給了張楠。
兩根銀條形狀、大小都差不多,每根重量都是大約250克上下。
上頭沒有任何記號,就是有點醜,用斧子一類的工具砍出了幾道深淺不一的大口子,這種情況在華夏的古代銀條中極少見。
張楠告訴她這就是這附近地區製造的銀條,時間應該是在13至14世紀,因為在14世紀之後,在歐洲就沒哪個國家再使用這樣的貿易交換物。
會不會是後來哪個歐洲土豪有收藏白銀原材料的習慣?
不,這就是作為貨幣的銀條,因為它被刀或者斧子砍過。
從13世紀開始,歐洲白銀的開采量大幅度增加,多個新的銀礦被發現。
與此同時,當時在經商一行內最有名的意大利人發現個大問題:隻使用歐洲貿易中本就流行的那些原有貨幣做生意是越來越難,麻煩不斷!
原因就是貨幣製度跟不上經濟的發展速度,貴金屬供應量的增加帶來貨物價格的普遍上漲,即使是足值貨幣的購買力也在不斷下降。
而另一個方麵,當時在歐洲大陸比較流行的各類交易貨幣的成色每況愈下,因為這貴金屬的硬幣在流通過程中會磨損,一般情況下每隔半個世紀就得重鑄。
在翻新鑄造時照理是要加進新的金或銀,不過那時候各個國家的當權者們可沒這麼老實,打死不會用自己的金銀去補上彆人和曆史原因而造成了貨幣磨損。
怎麼辦?
在重鑄時往金幣和銀幣裡邊加相對廉價的銅唄,聰明著呢。
中世紀被人西方人稱為黑暗時代是有道理的,其它不說,就這錢的問題上就是一團糟:到了13世紀的時候,這各國流通的幾百種金銀幣裡,金銀的真正含量都快不見了,稱之為銅幣還差不多!
“那時候的意大利商人都不得不想出用昂貴的香料胡椒做貿易貨款,代替貴金屬錢幣的作用。
真是給逼得沒轍了,像一種叫德涅爾幣的銀幣,那時候在歐洲已經大規模流通了幾百年,有不少國家鑄造、翻鑄。
照理一枚‘標準’的德涅爾幣理論上應該含銀1.2到1.4克,但到了13世紀那會,在意大利市麵上最好的德涅爾幣含銀量最多也就0.25克,絕大部分已經是銅,都不能叫是銀幣。
那時候做大點的生意用到的硬幣數量多到嚇人,沒辦法,那些商人就想出以馬克為單位重量的銀錠或銀條作為交換物,1個銀條相當於2400多個德涅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