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皇明之基石(1 / 2)

嚴嵩從來沒想過,自己身為翰林院內一個寂寂無名之輩,還能有朝一日得到陛見的機會。

若是放在正德年前期,還有經筵日講,可以麵見聖顏。

如今經筵一事,朝臣提過數次,都不見天子重設。

嚴嵩以為,自己這一輩子,大概就會一日日地這樣磋磨下去。

他不甘心。

他的父親屢試不第,便舉全家之力,寒窗苦讀十數載,他才有機會來到京師,與天下學子一較高下。

嚴嵩一直認為自己並不比彆人差,甚至才學遠高於其他人。

五歲啟蒙,九歲入縣學,十歲過縣試,十九歲中舉,二十五歲高中二甲第二名。

在喜報送來的時候,嚴嵩對自己的未來十分看好。

二甲進士,又善治《詩經》,他被選為庶吉士,後又授編修。

入翰林院,意味著什麼,大家心裡都清楚。

自英廟起,非翰林不入閣。

那時候的嚴嵩,還年輕,頗有些清高傲骨,整日端著架子。

他也的確有才,連時任閣臣的李東陽李文正公在內,都對他的才氣頗有讚詞。

可正德二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將這一切幻想全都打碎了。

病榻纏綿多日後,囊中日漸羞澀的嚴嵩在京師熬不住了,隻能退官還籍,狼狽歸家。

他不願回到家鄉受人奚落,去了老家分宜縣境內的鈐山隱居。

如此,十年過去了。

二十七歲自京師含恨後,三十七歲的他,又奉旨還朝,重新回到了這個讓他又愛又恨的地方。

這一次,嚴嵩的傲骨消失了。

他已不再年輕。

當年的同窗、同僚,有的還在原地打轉,有的已是平步青雲,於地方任職,為實權官。

蹉跎的十年,讓嚴嵩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再次踏上京師這片土地後,嚴嵩暗暗發誓,絕不會再重演讓自己狼狽的那一幕。

他抓住一切機會,讓自己在京師活下來,攀附每一個有用之人。

今日傳召的旨意前來時,嚴嵩並不知道究竟是哪個關係使上了勁。

思來想去,他覺得最有可能的,還是先前為興府世子寫的那幾首青詞,起了關鍵作用。

興府世子如今是天子跟前的大紅人,受天子百般恩寵。

年紀又小,正是好擺弄的時候。

嚴嵩在等候的時候,暗下決心,等下值後,再寫青詞,親自去趟興府,當麵呈給世子。

不過在等待的時候,他看到了尚了永康大長公主的崔元,先自己一步,進了乾清宮的正殿。

殿門外有太監管著,湊不過去,嚴嵩隻能自己琢磨怎麼回事。

天子和這位姑姑關係並不算親密,崔駙馬倒是個頗有才能之人。

駙馬姿儀甚美,善詩文,有賢名,朝中每有大遣事,必屬之。

先前宸濠之亂時,天子就曾派崔駙馬前往宣聽諭旨,不過行至浙江時,庶人宸濠已叛,未頒旨就回京了。

莫非這回朝中又有什麼大動作?

還是天子又想做些什麼?

嚴嵩是個心思縝密的人,雖然他並不處於權力漩渦中心,但身在清閒的翰林院,反倒能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看得更清楚。

天子複生之後的樁樁件件,早已被嚴嵩熟記於心,揣摩了許久。

除庶人二張,迎聖母皇太後,軟禁母後皇太後,更將聖母皇太後的牌位祔廟。

天子似乎比剛即位那會兒,少了些莽撞,多了幾分沉穩。

朝議時,舌戰張九敘,又兼有機敏。

嚴嵩深知,想要不重蹈覆轍,自己唯有抓住聖心,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江彬能做的,他嚴嵩也能!

甚至能做得更好,更多!

嚴嵩快速地將近些時日,朝中所發生的大事理了一遍。

多地水災、廣東戰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