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之後,顧千山讓人帶來消息,任命已經下來了。
正七品致果校尉,領兵一千二到三千人。
這也是因為北方戰事太過慘烈。
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將官人選。
稍微有點能力的,都用各種理由推辭不去。
誰也不想讓家族才俊去送死。
所以,顧凡這麼一個文不成武不就的庶子都能混個七品官。
畢竟士兵可以強行征召,將官的缺口卻很難補上。
因此,隻要領兵出征的將領都獲得了更多的指揮權。
這完全是妥妥的三贏。
顧凡拿到了兵權,皇帝也算是得到了武勳的支持。
顧府僅僅犧牲一個可有可無的庶子就得了忠勇的名頭,混了點武勳到以後襲爵也不用降爵。
按照大周的律法,所有爵位的承襲都要有功勞支持。
如果功勞不夠後代就隻能降一等繼承爵位。
這也就導致了不少勳貴的不滿。
顧府傳承三代,如今也從一等國侯降到了三等縣侯。
如果再不上進,顧千山死後就隻能降為伯爵。
不過,這些軍功要想到其他人頭上,首先就得是讓顧凡戰死。
不然,這些軍功就隻能是顧凡的。
大周朝建立以來,經曆了幾十年的和平,初代功勳多多少少都降了爵。
新生勳貴更是幾乎沒有。
好不容易有了戰事,結果又打得太狠,那些早就沒了血性的勳貴子弟怎麼敢上戰場。
所以,顧凡參軍,也算是給大周的勳貴開了個好頭。
定遠侯府十五歲的庶子都敢參軍,其他人這麼好意思躲在家中。
隨著任命的下達,顧凡在顧府的待遇總算是好了些許。
就連管家顧忠也送了些銀兩來讓他置辦些裝備。
數日之後,顧凡換上了送來的致果校尉盔甲,騎著高大神駿的朱龍,左杖雙刃矛,右手執鉤戟。
雄赳赳,氣昂昂,就前往了軍營報到。
朝廷這次征召了十萬大軍,號稱要打的韃靼和匈奴十年不敢南下牧馬。
可實際上,根本就沒人看好這一次出征。
不僅是因為這十萬農夫根本就是烏合之眾,更何況匈奴韃靼陳兵二十萬,雙方戰力根本就不對等。
就連這次出征的征北大將軍徐茂,也隻希望能夠打幾場勝仗,為後麵的談判爭取些話語權。
這也沒辦法,最精銳的虎卉營,要拱衛京城,不能動。
更何況,虎卉大將軍,長安郡公張元還是太後一派的人。
派他們出去打輸了國朝動蕩,打贏了給太後一派增加一批勳爵,那自己對朝堂的掌控力又得下降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