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大哥的不動產(1 / 2)

“所以,這套房子就是你的?”林鱗遊端詳著手中房契。

“是我的。”張賁老實承認,畢竟白紙黑字都寫著他的名字,還有布政司的大紅官印。

“真想不到啊大哥,你在大明,不動產都掙下來了。”林鱗遊將房契還給張賁。

“你也不想想我來這多久了?”張賁接過房契塞到懷中,“二十八……這都快三十年了,三十年,我就算老老實實搬磚,也能買一套房了吧?雖然這是京師,但目前的房價,還不是太過於誇張的。”

永樂初,京城的大街小巷,仍遍布草屋,考慮到經常發生火災,延燒毀壞官民居宅,後才全部改為瓦房。包括北平亦是如此,永樂帝遷都之後改稱北京,北京城才日漸繁華起來。

那個時候,雖然京城之類的大城市也有大量外來人口湧入,但城市原住民並沒有幾百年後對房產那麼強烈的追求,房地產壓根都不算一種產業,想要靠囤積房屋發財,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房地產是人口紅利,那時候官府用人都不夠,哪來的人口紅利?

早在元朝時,南京就已經是“民無土著”。明初太祖定鼎南京,“徙四方巨族實之”,所以後來南京的居民,大多來自四方。無房無田者,官給牛種,免賦三年,四民各有定業,百姓安於農畝。

來京城做生意的,往往有長租客棧,比買一處房屋更劃算。而且古人講究落葉歸根,很少有人會主動更改冊籍落戶他鄉的。遷徙移民都是官府強迫,哪有人願意主動?

至於沒有房屋不願種地生產的遊民,除了棲身佛寺道觀之外,城市中像什麼旌善亭、申明亭,也都是躲風避雨的好地方,一張破草席一卷,睡哪不是睡啊!

而對於官府人員,大明實行回避製度,本地人不能為本地官——當然指的是大官。縣太爺以上的之類大官必須到離家五百裡開外的地方當官,且有任期限製。小品官小胥吏之流則不實行回避製度,都是了解本地民情的本地人。

大官有公館,小官有自建房,所以也不用租房。

所以租房的人很少,自然做房屋租賃,也就成不了一門生意。

像林鱗遊楊放兩人算是特殊情況了,一個是從邊軍升遷錦衣衛的,一個是從縣衙調過來的,本地無房,自然就需要租住了。

有人會說,不是“長安居,大不易”嗎?

彆忘了那可是盛唐時期,等再過幾十年,且看大明京師,房子貴不貴,米貴不貴吧!

大明此時的房子,才是真正拿來住的,而不是拿來賣的!

“我就說你這麼慷慨,原來你壓根不需要付房租。”林鱗遊笑道。

張賁道:“喂!我每個月隻收你倆一人五百文,還不夠仗義啊?”

“仗義仗義。”林鱗遊說,“我也沒說你不仗義啊!現在我倒覺得,反而不好意思以這麼低的價錢住在你這裡了。”

“彆啊!”張賁說,“我就知道如果一早我就告訴你們這是我的房子,價格開高了,我過意不去;價格開太低,你們肯定也不會願意住。”

“願意啊!怎麼不願意?”林鱗遊說,“你免費給我住我都願意。”

“彆讓三弟知道,他這個人軸,性子剛,知道了肯定住著不踏實。”張賁說,“哎,我就是太孤獨了,一個人住著這麼大一所院子,所以就找你們來,給我做個伴。”

“現在不孤獨了。”林鱗遊說,“不但有我們給你作伴,還有四位大美人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