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包德祿答應,李學文便沒有再繼續說下去。
老包畢竟是成年人了,他作為科長,點撥對方幾句便足夠了,再多說隻怕會傷了對方的自尊。
他將手裡的記錄本合上,扭身朝著部門走去。
郭澤跟在他的身後。
包德祿則站在原地,思考了幾秒,最後他決定什麼都不想了,以後就聽話做事,以此報答對方。
回到改造部,職工們都在大廳辦公室內一邊喝著茶,一邊討論著各車間的情況。
李學文看到這一幕不由感到滿意,職工們越勤奮,他就能越閒魚。
離甩手掌櫃的日子又近了一步!甚妙!
“是李科長他們回來了!”不知誰喊了一聲,其他人的目光紛紛投向大門口。
李學文揚了揚手中拿著的記錄本。
“各位稍等我一下,我需要整理一遍資料,回頭再和大家探討咱們接下來要做什麼。”
說完,李學文帶著一應資料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內,埋頭翻閱起來。
各個車間都有問題,其中設備老舊跟不上現在的生產需求,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想要顧及到方方麵麵肯定是不可能的了,或者說那樣需要的時間會非常久。
而現在部門麵臨的問題是,他們初來乍到,急需一個機會證明他們的實力。
這麼做,一來打消廠領導們的疑慮,二來消除部分職工對他們有著關係戶上位的偏見。
唰唰~~
李學文一頁一頁的翻看著職工們做的調查記錄,腦海中不斷思考著他們第一個項目要做什麼。
首先,這個項目不能花太多時間,那樣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其次,一定要能儘快落地,還得對生產有實際提升。
當他再次翻開包德祿的記錄本時,一行歪曲的鋼筆字映入眼簾:
……鍛件經常出現缺肉的現象……
缺肉麼?
他的意識來到小賣部中的休息室,找到幾本與鍛造有關的工藝書。
休息室內,他的閱讀速度非常快,並且幾乎不會疲憊。
其實在平日閒暇的時間裡,他也會時不時的來休息室中學習,很多書他早就已經過了一遍了。
此時重新翻開,是為了專門針對以及強化之前學習的部分內容。
三四十分鐘後,李學文從休息室中退了出來。
他拿起包德祿給的那本調查本,來到了大廳辦公室之中。
他出來之後,部門裡的人紛紛停下了討論。
“各位,都過來一下吧,咱們有活兒乾了。”
郭澤、張自力、趙軍、莫小山、包德祿、劉工、蔡工、蔣工,紛紛圍了上來。
汪樹成聽到外麵的動靜,也從自己的辦公室內走了出來。
“李科長,咱們這是有任務了嗎?”
李學文點點頭,示意汪樹成也坐過來,一起聽一聽。
他將包德祿的記錄本攤開,指著上麵某個畫了圈的地方。
“各位請看這個地方。”
“鍛造車間鍛件缺肉......”
莫小山小聲的將圈起來的內容重複了一遍。
“簡單來說,就是把金屬坯料充入模具中,但因為某些原因導致成型的材料某個部位缺失了部分,看起來像是肉被咬了一口,所以咱們稱這種現象為缺肉。”
郭澤向莫小山解釋了一番,幫助他回憶曾經學習過的內容。
其他幾位師傅讚同的點了點頭,這個知識點是李學文以前有教過的。
“小山,年紀輕輕的就記不住東西了,老了可怎麼辦?你可得向你張哥我多學習才行。”
“行了,自力,少說一句吧,你倆就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區彆,誰也彆笑誰。”
蔡工瞥了二人一眼,示意他們不要打岔,讓李科長把話說完。
“師傅,咱們接下來要做的第一個項目,莫非和第二車間有關係?”
“嗯,我打算先把鍛件缺肉的問題作為咱們來汽車廠的第一戰。
各位,你們對於這個問題有沒有什麼特彆的想法?”
李學文的目光在幾人身上掃來掃去。
他需要的是一個能替他分憂的團隊,而不是隻會聽從他做事的工具。
眾人紛紛苦思冥想起來,眉頭緊緊皺在了一起。
李學文也不著急,隨手拿了個暖水壺,給自己倒了杯水,然後拉來一把椅子坐下,手裡拿著記錄本在上麵勾勾畫畫著什麼。
大約過了幾分鐘之後,郭澤率先開口:
“師傅,我有一個想法!”
李學文點了點頭,示意他直接說。
“我們可以從引起缺肉的原因入手,針對性的做出解決方案。
以我對缺肉的了解,主要有兩個因素影響最大:
一是鍛造設備的打擊能量不夠。
二是金屬的流動性太差。
第一個因素引起的問題咱們很難解決,因為需要動力更強勁的機器。
可是以咱們廠子現在的資金情況顯然不能夠滿足這一點,所以我們隻能從金屬的流動性方麵入手。”
其他人聚精會
神的聽著,頻頻點頭。
“郭哥,你這個思路是對的,繼續往下說。”
得到李學文的肯定,郭澤信心更足了。
“師傅,我覺得咱們可以使用潤滑油來降低金屬和模具之間的摩擦力。
從而使更多的金屬能夠填充進型腔內,從而減少缺肉現象的產生。”
李學文滿眼欣賞的看著自己的徒弟。
天道酬勤!郭澤這段時間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按照他剛才所表現出來的水準,完全可以勝任工程師的崗位了,他現在缺的隻是履曆而已。
“好,郭哥的想法很有建設性。
我們可以使用石墨粉、油脂作為潤滑劑,讓金屬在模具內更加順暢的流動。”
其他幾個人紛紛做著筆記,他們剛才都沒有想到這一點。
李學文壓了壓手,示意郭澤坐下,隨後扭頭看向其他人問:“還有嗎?”
幾人麵麵相覷,最終平日裡不顯山不露水的劉工忽然舉了舉手。
“李科長,我這也有一個想法,隻是不知道合不合適。”
“劉工但說無妨!”
劉工清了清嗓子,隨後將自己手中的本子翻到某一頁,才緩緩開口道:
“我這個法子是在工藝的角度上進行的思考。
現在的問題是鍛造出來的金屬沒法很好的填充進型腔內。
因為現在的鍛造工藝大部分隻進行一次鍛造。
可如果我們采用多次鍛造呢,會不會就把這個問題避免了?”
“劉工你先坐下吧,你這個思考問題的角度值得大家學習。
采用多次鍛造,並且在鍛造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胚料的角度,的確可以改變金屬的流動方向。”
劉工鬆了口氣。
在李學文補充前,他隻是隱隱有所察覺這個法子可行。
但經李學文這麼一點,他便通了,原來自己所想的和郭澤所說的都是基於金屬流動性這一特點去思考。
二人屬於殊途同歸了。
“李科長,我好像也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