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樓中東館就在歐洲館的旁邊,一樓的6到10號中東館展出的是亞敘文明,二樓的52號展廳展示的則是主要是中亞和西亞,這些屬於古代伊朗的文明。
奧克瑟斯寶藏是塔吉克斯坦塔赫提庫瓦德地區出土的一批波斯金屬製品的總稱,大部分被劃定為產自公元前五至四世紀,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現存最重要的金銀器,寶藏大部分存於大英博物館。
就和帕特農神廟的石雕一樣,塔吉克斯坦也希望大英博物館歸還奧克瑟斯寶藏,必要時采取一切手段索回這批寶藏。
亞敘廳的入口是人首牛身有翼像,它們原本是亞敘的守護神,在搬運過程中英國考古隊遭到了遊擊隊的阻攔,現在在雕塑上還能找到彈孔。
兩尊石像後麵就是尼尼微的宮殿牆麵上連成排的石雕,刻有王室的業績如狩獵和戰爭等事跡的浮雕。是大英博物館內唯一可以看到如此眾多而且保存得如此完好的石雕係列的地方。
浮雕之於亞述,相當於雕塑之於希臘,亞述國王嗜血擅殺,有著極強的征服欲和殺人欲,他們在戰爭中的殘酷殺戮駭人聽聞。亞述王阿瑟巴尼帕爾在攻滅依藍王國後,曾讓人刻製了一座浮雕:依藍王的頭顱被懸掛在一個樹上,而他驕傲地站在頭顱麵前,身後屍積如山。
亞述將士功勞的大小,以斬獲敵人的首級的數量為標準,因此戰俘大多被斬首。戰敗方貴族的遭遇更為悲慘,他們有的被割去耳鼻,有的被斬斷手腳,有的被五馬分屍,有的被剝皮剮肉,還有一些被綁著刺在尖樁上慢慢死去,他們甚至還會將活剝戰俘的場景讓小孩看,隔著三千年時空,依然能聞到濃烈的血腥味。
十九世紀因為無計劃的胡亂發覺,雖然使得大英博物館增添了不少稀釋珍寶,卻毀掉了一座曆史名城。
52號展廳展出的奧克瑟斯寶藏則是屬於波斯第一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其中有個四匹金馬戰車拉著的戰車模型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比秦始皇的銅奔馬馬車還要早幾百年。
在唐帝國長安城出現的胡旋舞女郎是白種人,卻並非來自西歐,而是隨著人口遷徙來到中亞的粟特人。
粟特人與波斯帝國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波斯人實際上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泛稱,是指的說波斯語的西亞、中亞一代各種人群的總稱,
波斯人相信雅利安人在公元前約2000年左右沿著南俄草原和中亞遷徙到伊朗地區,居魯士二世統一古波斯部落後建立波斯帝國,然後開始向東西兩國方向發展,成為了跨越亞非的大帝國,那是的中國還在春秋諸國林立的時代,實力不如波斯,那時候西伊朗的波斯人就征服了東伊朗的粟特人。
波斯人擅長打杖,粟特人則把自己的商業才能發揮到了極致,從歐洲的拜占庭到南方的印度,再到東方的蒙古高原和中原都活躍著粟特人的身影。
到了中世紀波斯第二王朝薩珊波斯崛起,波斯內部開始集權化統治,而粟特人在很長時間都擔當內外部中間人的角色,他們將絲綢從中原漢人手裡帶到波斯,又和北朝以及隋唐的朝廷負責馬政、外交、武器貿易,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唐刀就是粟特人將印度產的烏茲鋼運到中國境內,然後通過鍛煉成镔鐵的。
這種鋼材和後來的大馬士革鋼是同源的兄弟,都是用的烏茲鋼做基礎原材料,然後根據技術不同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材料。
當第二波斯帝國結束,末代波斯王子逃到了長安,他將原本屬於波斯帝國的藩屬國送給了唐高宗李治,這些藩屬國就是東伊朗粟特人的國土。
昭武九姓是粟特人根據中國人的習慣取的姓氏,由於河中和整個中亞破碎地形分布,粟特人始終沒法形成很強勢的大規模集團,他們在各自的綠洲農業區、商道堡壘或水源草場上建立自己的城邦,也因為這些屬性他們在波斯強大的時候成為了後者的附庸。
伊朗人是雅利安人,不是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帝國崛起後,阿拉伯人和唐帝國就因為附屬國的問題有過領土糾紛,那時候的昭武九姓信仰的是拜火教,與阿拉伯帝國信仰的宗教並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