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並不知道有人在背後噴他。
他回到自己父母留給他的音樂廳裡後,便找到了相關的樂譜進行研讀。
與此同時,他還找到了幾個不同版本的錄音。
音樂廳不大,但很乾淨,很空曠,沒有任何人氣。
陳秋看著音樂廳,心中略有一些悵然,無奈地歎了一口氣,徑直走向音樂廳後麵的小屋子,也就是他的住所處。
將桌麵上的雜物隨便掃到一邊後,便直接坐在地麵上,依靠著沙發,播放起了樂隊的錄音。
正如同他剛剛醒來時候所感受到的那樣,自己耳朵的聽力增長了不少,他對於音樂之中細節的把控能力也是越來越強。
他也越來越能聽到指揮家本身對於音樂的想法究竟是如何。
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指揮並不僅僅隻是站在舞台上表演,或者說在台下單純的排練。
實際上,指揮要做的事情很多。
舞台上的時候他需要去提醒每個樂器什麼時候進,以什麼樣的方式進,這個是最基礎的。
其次他還需要掌控音樂本身的感覺,在合適的時候帶動樂團的感覺。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很多人以為指揮在手上揮動的僅僅隻是打拍子就可以了,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形節拍器。
但是首先,你需要在所有人的乾擾下能有擔任節拍器的功能,能準確無誤地敲出相對應的節奏,這就已經足以刷去一大波人。
其次,你還需要知道什麼什麼時候合拍,什麼時候分拍。
合拍分拍給樂隊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甚至更為極端的,不給拍子給樂隊的感覺也是不一樣。
指揮在越強的團隊中其實能起到的作用越大。
因為越是強大的團隊,他們越懂在舞台上要看指揮這件事。
越是普通,乃至於落後的樂團,他們對於指揮越是不在乎。
他們會完全自己彈自己的,不管指揮在上麵怎麼引導都不在意。
當然!
例如維也納愛樂那種腦子略微有病,碰到不喜歡的指揮就完全不理會他,自己全程全自動的,不算在內。
陳秋現在所做的,便是分析樂譜。
確定每一分每一秒自己應該聽到的內容是什麼。
整體的音響效果應該表達出什麼樣的感覺。
儘可能讓自己在舞台上的時候,不需要樂譜也能大概知道音樂本身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這個就需要用腦子去思考分析了。
還好,陳秋的腦袋非常好使。
之前在柏林愛樂二團當指揮助理,副指揮的時候,這些事情他經常做。
當時因為耳朵屬於中等偏下的狀態,他即便很多分析都做完了,在演出的時候也聽不出特彆多的小錯誤,細節方麵做的特彆差,所以二團主指揮都換了三四茬了,他都沒有辦法從指揮助理升到指揮。
但是現在……
陳秋聽著耳邊音樂聲,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這個音樂的感覺?
這個細節的力量?
如果自己當初也能有這個耳朵,自己就不會在二團的指揮助理上蹉跎那麼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