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郡王陳昌的喪柩運至京師,陳蒨親自出宮,臨棺大哭。
下詔讚陳昌明哲在躬,珪璋早秀,孝敬內湛,聰睿外宣。
表示自己得知噩耗,靜言念之,心焉如割。
追贈陳昌侍中、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宰、揚州牧。
給東園溫明秘器,九旒鑾輅,黃屋左纛,武賁班劍百人,轀輬車,前後部羽葆鼓吹。
葬送之儀,一依漢東平憲王、齊豫章文獻王故事。
陳蒨仍遣大司空,也就是侯安都持節迎護喪事,大鴻臚輔其羽衛。
陳昌死後,極儘哀榮,軍事、官職、地方都封到了人臣極點。
可人終究是活不過來了。
章太後沒有露麵出席喪儀,沒有與獨子做最後的告彆。
可能她的內心深處,還不能接受陳昌已經去世的事實吧。
葬禮平穩而又隆重地結束了。
陳昌無後,陳蒨立皇七子陳伯信為衡陽王,奉獻王祀。
陳霸先的直係血脈,至此而絕。
……
而毛喜就像他和侯勝北所說的,另有使命。
待陳昌的事情解決之後,毛喜獻上了與北周和好之策。
北周如此及時地送回陳昌,雖然惹出了不大不小的麻煩,最終還是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陳蒨為了表達感謝,也為了迎回還滯留在北周的二弟陳頊,派遣侍中周弘正前往通好。
這注定了是場漫長的交涉……
-----------------
此事過後,侯安都進爵清遠郡公,食邑四千戶,自此威名甚重,群臣無出其右。
清遠郡公的嫡長子,侯勝北的加冠禮,也到了卜筮的吉日。
身為朝廷三公、開國公爵的侯安都,有資格在府邸搭建家廟,祭祀五代先祖。
侯勝北的加冠禮就在家廟中隆重地舉行。
出席的嘉賓幾乎囊括了近半數的朝廷重臣,陳蒨也派遣韓子高送來了祝詞。
光祿大夫王衝為正賓、觀禮嘉賓則有太子太傅王通、太子詹事謝哲、駙馬都尉沈君理,以及趙知禮、蔡景曆等人。
軍部重鎮有胡穎、徐度、杜棱、沈恪、徐世譜、魯悉達等人。
侯勝北的一群同窗好友和三個弟弟——四弟侯亶已經出生,被姨娘抱在懷裡,沒資格和一群高官一起觀禮,隻能站在家廟外麵往裡看。
冠禮的流程中規中矩,並無特彆之處。
一加緇布冠,辨事理,成人慎行。
二加皮弁,修武藝,保家衛國。
三加爵弁,識禮儀,敬事神明。
……
完成了加冠,就是取字的步驟了。
隻見讚禮取出紅紙寫就的兩個金色大字,向各位來賓展示。
正賓唱道:”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乃字。”
“曰:當之。”
侯勝北,字當之。(注1)
……
一天的熱鬨散去,月上柳梢頭,侯勝北獨坐房中。
雖然距離實際的生日還有三個月,從今日起,他在旁人眼中,就是不折不扣的成人了。
他卻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才能深刻記憶這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
白天的禮儀雖然隆重,感覺更多是為了昭告周邊,自己的內心還沒有真正補上最後一片拚圖,變得完整。
門吱呀一聲被推開了,有人走了進來。
侯勝北抬頭一看,是阿父。
他也不知道是失望遺憾,還是鬆了口氣。
隻聽侯安都說道;“今日起我兒也成年了,且陪為父小酌幾杯吧。”
笑了笑又道:“放心,就幾句話的功夫。”
侯安都斟上兩杯酒,自己拿起一杯慢慢啜著,像是尋思從哪裡開口:“你的字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想到起’當之’這兩個字?”
字本來應該由正賓所賜,侯勝北卻堅持要用自己起的當之二字,費口舌勸說也是無用。
侯勝北回答道:“當之挺好的,就像阿父你一樣,凡事敢作敢當。”
“我倒不想你像我一樣啊。有些事等到做了,才知道心裡會有多不好受。”
侯勝北聽阿父意有所指,試探著問道:“阿父,那你後悔嗎?”
侯安都沒有直接回答是或者否:”勝北,阿父去年四十歲了。到了這個年紀,一旦做了什麼決定,就不再疑惑,自然也不會後悔。”
“所以阿父,你是深思熟慮後,才決定這麼做的嗎?”
“嗯,你可能覺得阿父不念舊情,不一定能理解接受。不過即使再讓我重新選擇一遍,我還是會這麼做的。”
“阿父我懂的,我朝新立,萬萬亂不得。”
“你明白就好,可是畢竟對不起主公啊,他就這麼一個嫡子。”
“可是阿父,朝中文武百官那麼多人,為什麼偏偏要你來親手做這種事情呢,指派彆人不行嗎?原來王僧辯不就是這麼乾的嘛。”
“我兒又為何要起當之這個字呢?有些事情,必須要有人承擔起來的,是麼?”
“阿父,且再飲一杯酒。”
“勝北,阿父從回來之後,就變了不少吧。”
“還好,就是變得喜歡喝酒了。”
“酒是好東西啊,能讓意識朦朧,模糊一些難以忘卻的回憶。”
“阿父,我這麼說可能有點奇怪,時間才是最好的磨刀石,會衝淡一切的。”
“嗬嗬,你這小子還有大把的時間,你阿父我可隻有暫顧逃得眼前一時啦。”
“那阿父再飲一杯吧。”
“你也陪阿父再喝一杯,像這樣父子同飲的機會,可是不多。”
“好好,我也乾了。”
侯安都喝完一杯,取出一個錦囊,慎重地交到兒子手中:“勝北,嗯,當之,這個錦囊你好生收著。“
”阿父,這是?“
”彆看今日賓客盈門,我們侯家如鮮花著錦,烈火烹油,誰知道往後會變得如何。萬一哪天阿父不在了,又有了毀家滅門之禍的時候,你再打開看,現在且好生收著。”
聽侯安都說出如此沉重的話題,侯勝北不知如何應答,隻得默默點頭,將錦囊收好。
侯安都看了看天色:“那阿父就走了,明天且放你半日假,午前不必去軍營點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