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原始道教(1 / 2)

作為中原本土的教派,道教的淵源,可以追朔至上古甚至更早的遠古時期,早在一萬八千餘年前,原始人類就已表現出他們對生命存在的頑強追求,如山頂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徵生命之紅色的赤鐵粉,以圖喚回死者的生命。

記錄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經》中,也有關於不死國、不死民、不死樹和不死之藥等的記載。

戰國時期,人們又多相信東海中有蓬來、方丈、瀛州等神山,‘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並由此出現了許多以追求不死成仙為務的方士,被稱作方仙道。

方仙道在秦漢時期曾活躍一時,係後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躍,導致後世道教的思想理論,主要來自於先秦道家哲學。

春秋時期,老子曾闡發了一套關於宇宙萬物產生、存在及運動變化的理論,認為‘道’是宇宙萬物得以產生的根源及賴以存在的本體,由此而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世道教的發展奠立了理論基礎。

戰國時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黃帝、老子之名來闡發養生、治國理論,被稱作黃老道。

黃老道的學說,實已不僅限於老子道家,而是還‘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吸收了儒、墨、名、法諸家之長;這種融諸家學說於一爐的新道家,在秦漢時期的影響也很大。

東漢末年,張道陵在西南蜀中稱得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並造作道書二十五篇,從而創立了天師道。

在中原地區,也有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天師道和太平道的出現,令道教開始成為有嚴密思想體係和組織製度的教團。

後來,張角的道團遭到統治者的鎮壓,其餘緒逐漸融入天師道,蜀中的天師道則因受製於曹操大軍而被迫遷出西南,並從此開始分布南北。

身為南方曾經最大的道教,天師道自西漢末年興起,至南北朝時期天師孫恩執掌天師道,達到巔峰。

孫恩更是被譽為南方道教第一人,是當時公認的天下第一人,威望更甚如今的散人寧道奇。

這樣的盛景自孫恩破碎虛空之後,戛然而止。

道教中湧現出了大批新興的道派,如崇靈寶經的靈寶派、崇上清經的上清派、崇三皇經的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燒煉的金丹道,天師道一家獨大的場景不再。

北魏道士寇謙之,改革北天師道,並一度讓北天師道成為北朝國教。

南方天師道雖經陸修靜改革,但因孫恩破碎導致典籍遺失,從而很快被上清派和靈寶派的興盛所遮掩,而逐漸不顯於世了。

宋行通過老君觀調查,發現南方天師道並非不存於世,依然有小部分傳承者隱姓埋名留存世間。

巴陵事畢後,宋行一行並未趕回青羊山,反而在中途換了個方向,沿穎水向東,朝著項城而來。

項城在南北朝時期,還是一座廢棄的城市,那時的項城有個不算好聽的名字,叫做邊荒集。

到了隋朝時期,隋文帝重建此城,才更名為項城。

宋行得到的消息,項城之外的堯山之上,就有天師道殘存的傳承。宋行此行的目的,就是得到天師道傳承的典籍,借此突破黃天大法第九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