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魯生絕對是個吃包子的行家,所以在夾起第一個包子的時候,不僅不蘸醋,還要把放了晉省米醋的醋碟推得離自己遠一些。
吃包子餃子不是不應該蘸醋,相反這還是很多人的習慣。
可當麵對真正頂級的灌湯包,一定是要先吃白嘴兒,否則就會被醋味影響到味蕾,失去了‘最初的感動’。
正確的吃法應該是:先吃上小半籠的白嘴兒灌湯包,享受包子的原味;當你開始感覺到油膩時,這時才來蘸醋吃。一來是已經領略過了灌湯包的純正味道,二來醋也可以排解油膩、軟化血管,對健康大有好處。
這一點與吃白斬雞有些類似,蘸料用的過早,領略的美味就會少了一層,實在是得不償失。
吃灌湯包子的方法概括起來可分三步。
輕夾、慢咬、緩動頰。
黃魯生顯然是個行家,夾住包子上方的金魚嘴兒,先不動口,而是送到鼻尖下聞上一聞。
灌湯包的味道共有三層,第一層都不用入口,熱騰騰的包子香就會從金魚嘴上方的微小孔眼中慢慢滲漏出來,聞起來沁人心脾,這是混合了豬肉鮮香與麥香的味道,優點是足夠濃鬱,缺點是層次感並不是特彆分明。
領略過這第一層的味道,接下來才是品味第二層。
黃魯生把灌湯包夾到麵前,在金魚嘴下方位於包子肚的位置上輕輕咬了一小口。
不能太用力,隻需要將包子皮咬破就好,舌齒不需要特彆深入。
但凡會吃灌湯包的人第一口絕對是像黃魯生這樣下嘴,學名叫做開口。
其目的是先將包子內的熱量發散出來,同時避免因為急匆匆下嘴會被裡麵的湯汁燙到;燙麵灌湯包更是湯汁滿溢,剛出鍋時裡麵的湯汁不會低於80度,一個不小心是可以重度燙傷口腔的!
黃魯生輕輕咬下一口包子皮後,味蕾頓時就被富強高筋粉帶來的純正麥香征服了;這可不是旺仔小饅頭那種帶著淡淡奶味兒的麥香,而是麥子收獲季節飄蕩在田埂鄉間的味道。
富強粉本來還是偏濃鬱的,卻被周州巧妙的利用天水麥粉和粗纖維粉中合去了過於霸道的一麵,天水麥粉的坦蕩粗礪,粗纖維粉的粉質口感,又讓黃魯生的味蕾接連被撞擊了無數次。
“這位周州師傅的白案功夫也太可怕了......
各種麵粉配比不差毫厘,且相得益彰!
如果不清楚他的年齡,恐怕會認為他是個幾十年的老白案。”
黃魯生心中暗暗吃驚。
行家看門道,如果說到了白案,他可比一般的廚師更有發言權,如果說到灌湯包,他甚至比張周軒老爺子理解更深。
畢竟是打小就圍著籠屜轉,被包子味兒熏大的!
“最少用了三種麵粉啊.....不對!應該還有一種,是徽粉!
徽州氣候溫澤,地力肥厚,所以在兩季水稻間還可以載種一季麥子,雖然這種麥子的營養成分很少,卻是華夏最具粘性的麥粉。
這種原本不太被白案師傅看重的麥粉卻在此處成為了點睛之筆,猶如三種麵粉的引子一樣,就因為有它的存在,才令三種麵粉可以非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這樣一來,三三歸一、一生萬象,不知又要添加了多少變化?
廚師的閱曆不同、資質不同、心境不同、所學不同,所得所見也就不同,這就是爺爺曾經說的自然之道吧?
可是就連爺爺當年也沒能達到這個境界啊......
什麼?這種味道......”
什麼包子世家的做派、什麼淺嘗輒止的美食家風度,此刻統統見鬼去了,黃魯生再也不顧不上什麼儀態不儀態,甘美鮮香的肉汁已經從開口處流淌進他的嘴中,那股子鮮香的味道讓他竟然耐不住性子細細品味,便一口將肉汁和肉餡吸了出來。
好燙!
黃魯生‘嘶嘶’倒吸著涼氣,藏在餐桌下的右腳還跟著連連跺了幾下,可就算被燙到跳腳,也舍不得將口中的肉餡吐出。
太好吃了!
終於來到了第三層次的味道,灌湯包的獨特湯餡之鮮、之妙,讓黃魯生想起了人生第一次吃灌湯包子時的感動。
鮮香湯汁中裹帶的肉餡在口中粒粒化開,毫無渣滓之感,隻覺滿口的膏腴肉香中隱隱又有一道蔥香繞舌。
蔥香猶在,卻絕無生蔥的衝鼻澀感!
明明見了蔥香,卻又感覺自己完全沒有吃到蔥,這就是最高境界的豬肉大蔥餡料啊!
周州的豬肉大蔥竟然讓黃魯直莫名想到了大名鼎鼎的蔥燒海參。
借蔥香、無蔥味!就用這一道大蔥為輔,卻偏偏能勾出主菜的本味和本香!
心中不住感歎著,自己這個從小就浸淫在灌湯包子中的人,今日終於吃到了真正的灌湯包子啊...
最後,當透出半肉黃色的包子底被輕輕塞進口中後。
黃魯生拍案叫絕,真是太讚了!
那部分浸潤了湯餡的底皮不僅沒有讓他感覺到油膩,反倒是衝淡了先前肉餡帶來的一絲厚腴。
完美融合了麥香和豬肉鮮香的美味在口中迅速炸裂開來,承前啟後、完美收官!
這位周州廚師做的汴梁灌湯包,竟然超越了原有的三層,體現出了第四層的味道!
讚不絕口的黃魯生忽然心中一寒。
一品樓和黃家包子就是在坐井觀天,有這位小周師傅在,兩家還爭什麼‘正宗’啊?
誰能想到,最正宗的汴梁灌湯包居然是在一列綠皮火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