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太農的兄弟姐妹幾乎全在軍隊,整個包家隻有他一個人浪蕩在外頭,因為不聽父親的話,所以跟家裡的關係不是太好,不過他與家裡的關係好不好這並不重要,隻要外頭的人知道他姓包,是包某某的兒子,是包某某的弟弟,這就足夠了。
一個多星期過後,經過包太農的努力,新企業申辦的外部條件應該沒什麼問題了,就隻要包太農把私營企業如何改革股份製拿出一個具體方案來交給上頭,審閱後如果可行,那就沒問題。
外部條件是沒問題了,可把在這年頭本身還飄搖不定的私營企業改革成股份製企業,這種難度可就比北京天橋百貨那種國有企業改革股份製難得多得多。
真正到了這個時候,包太農才覺他自己之前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以為隻要搞定關係,不論你想設立什麼性質的企業,都萬事ok,但現在才現一個真正的股份製私營企業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僅僅隻是在股權的劃分上麵,就麵臨一個很大的難題。
若是照搬國外的股份製企業來進行股權劃分,那倒是簡單之極,他和秦唐兩人各占5o%,或者誰占51%,另外一個占49%,就可以搞定了,可是問題就是這裡不是外國,而是中國,私營企業申請改革新建股份製公司的聲音一傳到上頭,上頭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公司的國家股、企業股、法人股、職工股是怎樣設置的,各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比例?
問題一出,包太農立馬兩眼抓瞎,沒想到都改革開放了,申辦新建一個私營股份製企業還是那麼具有“中國特色”,他僅僅隻是一個敢搏敢拚有見識有點小能耐的個體私營者,辦廠辦公司倒還勉強能夠應付,可是一涉及到這些非常敏感的政策法規,哪裡還找得著北,更加擔心這個股權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會被扣上一頂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帽子,文化大革命結束到現在畢竟才短短十年,有些東西還是謹慎一點好。
包太農的擔心和謹慎秦唐能夠理解,畢竟他是七十年代走到八十年代的人,不像秦唐一樣是二十一世紀回到八十年代的人,很多東西他沒見過,沒有感受過,自然是不能理解,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秦唐倒是跳出來說話了。
秦唐照搬前世的經驗,為即將要建的新企業設計了一個相當完美的股份製改革方案,當然,在秦唐看來自然是相當完美,既可以達到上頭的要求,又可以保證企業將來展的利益,但在包太農看來,這個私營企業的股份製改革方案就有些玄乎了。
各位兄弟支持點票票吧,需要的不多就可以站穩分類榜了,現在又被擠了下去,看完書順手投個票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