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戰略要塞(求打賞追訂!)(2 / 2)

“廷尉斯言之有理。”

王綰則道,“事已至此,行將奈何?臣也曾聽聞地方許多秦吏不得人心的緣故不在於他們自身不作為,而是民眾抵製。尤其是地方一些反叛勢力在後挑唆,庶民聚眾,便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加盲目從事,和官府對抗。這些事情時有發生,也使得情況更加嚴峻。”

“是以臣以為,還是當從問題的根源上入手。不如來一招化敵為友。從六國原先的官吏之中加以選拔,更甚者,給予地方長吏舉薦人才的機會。”

“凡是下派到地方各處郡縣的秦吏,無論級彆大小,凡是發現各地有可用之才,都可以以自己的名義舉薦提拔鄉野之士,給他們得到大王青睞的機會。”

“這樣做,可以化解地方一些不明天下大局的士人對秦國的怨恨,並且可以激勵地方小吏和庶眾對我秦國投誠,促使他們為我秦國效力。”

馮去疾也道,“大王,臣以為此舉可行。如今掌管地方的該是我秦國秦吏,不再是過去六國貴族的親戚附庸,那些都是無知貪婪之人,隻懂得搜刮百姓財貨,奢談治理一方庶眾。”

“地方另有些豪強惡霸,雖然設置有亭長,專門緝捕盜賊,可是比起地方豪強終究是力不足。如今我秦國對地方秦吏、亭長也該給予更多的權力,尤其是對地方秦吏應該給予他們舉薦地方賢士之權,也可彰顯大王之心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人為了利益蜂擁而至,也為了利益各奔東西。我一直堅信,不管什麼樣的問題,最終隻要能夠抓住利益這一最根本的加以引導,凡事都能解決。”

嬴政望向馮去疾,這些年來,馮去疾越來越有宰相之風範了。

“善。”

這件事,就這麼定下。

隻是秦法的事情,沒有一個人去提。

秦法的根本是維護秦國作為一個強國的基礎所在。隻有條條框框的秦法把每一個生長在土地上原本自由活動的人一個不剩地納入國家的體係,讓他們為國家服務,共同聽命於一個人的命令。

說什麼秦法嚴苛,實際上秦法本身就是中央集權製度——皇帝製度的前身。

民眾反抗的是上層對底層的過分壓迫、榨取。

當這些嚴重超過了他們的負荷,自己的日子都過不下去,還要應對國家的賦稅,誰人能不生出怨恨呢?

可壓迫者作為得益者又怎麼可能去思考這些問題。

從離開鹹陽一路再次往東,這一次扶蘇被重甲擁簇。自己能看到的不是山水就是秦國將士,連個路人都看不到。

十萬兵力,外派駐守秦楚邊境。

扶蘇把轅門設置在了昔日韓國的舊都——新鄭。

韓國新鄭館驛。

湖平如鏡,勾欄瓦舍上都沾滿了青苔和綠泥。

寒風瑟瑟,凍雨綿綿。

“太子,怎麼又來新鄭啊?”望著這個讓他挨過打的小院子,灌夫忍不住問。

“這裡是原本輻射整個韓國的中心地帶,同樣也是如今天下地理位置上的中心。”

“要抵禦楚國,就得把這大軍安排在毗鄰楚國同時能夠做到輻射控製魏國的位置。”

“之前韓國一帶平繁暴亂,如今大軍鎮壓在此,也可以起到震懾安撫的作用。對於管理震懾已經被占領的楚國一帶,也會起到很大的影響。”

灌夫:“可我們不是戍邊嗎?不應該站在秦楚交接地帶嗎?這樣才能抵禦荊人。”

“要想對外征伐必先安內,你也不喜歡自己開著戰車,後麵卻有人對你放冷箭吧。”

“我最厭惡的就是這種人了。不過,若是楚國來進攻,我們能來得及動身嗎?”

蒙恬樂了,“衛率,不必擔心。我們已經設置了烽火台,瞭塔,又增派了斥候,楚君一旦有動靜,我們不出半日就能知道。”

李信站在邊上,望著這個小湖,心裡和湖底一樣,生著綠毛。

原本出去痛痛快快打一場就好了,現在讓他來做太子陪讀。

不過出行前,族中父老都對我說,“此次陪同太子出征,對你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務必要把握住。”

身材頎長健壯的李信望著比他小十歲不止的扶蘇。

太子固然為君,終究不足以成事。

大王心如明鏡,知道太子沒有實戰經驗,所以才委派自己扶助太子。

將驍勇善戰,戰功過多,會引起大王忌憚。

太子督戰也好。

可是我還得要實打實的戰功落在我身上,攻城略地必然以我為先鋒,隻有這樣,我才能不出三十五就封侯。

李信站在一邊看這些將臣圍著太子議論軍事,他不愛聽。

戰場上可用不著這些東西。

約莫陪了半個時辰後,李信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意,作揖道,“太子,臣還是第一次到這個地方來,想出去走走。”

眾人忽然鴉雀無聲,隻是回頭看著李信。

被眾人這樣的目光盯著,李信先是望了望地麵,隨後又看向太子。

“去吧。”扶蘇臉上很冷靜。

任囂望著李信邁腿離開,忍不住道,“李都尉一直都是急性子啊。在太子麵前也不收斂。”

這話說出口,眾人又是都望著任囂。

任囂左看右看,不知道自己說錯啥了,於是心裡嘀咕:“這怎麼隨太子出征,就像陪同大王一樣啊。本來將軍幾個站一起,就該有啥說啥。”

(友情提示:建議大家評論區發言的時候隱晦一點,某些兄弟愛在評論區以古議今啊,這種評論可不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