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不放在眼裡,不是說看不起齊王。
而是知道齊王根本靠不住,誰也彆想著能夠和他合作乾成什麼事,乾脆自動忽略了。
戰爭後期,諸侯國沒有能夠再進行合縱,抵抗秦國。齊王建自身的問題也占據了很大的原因。
這一提起齊王建這個人來,那是有著數不清的政治汙點。
而被天下人最詬病的一件事,就屬於改變了天下格局的那場被人都說爛了的戰爭——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失敗,豈止是削弱了趙國,那是讓秦國把天下最中心的位置給啃下來了,使得天下諸侯國都暴露在秦國的視野之內。
這才給了嬴政機會,讓他能夠指揮軍隊想打哪裡打哪裡。
在過去,曆代秦王倒是很想打燕國、魏國、楚國,韓國,可是諸侯國地勢互相倚靠,時不時還因為利益問題互相聯合,弄得秦國根本無從下手。
哪怕六個諸侯國都已經爛了,可是爛棉絮縫縫補補,拚拚湊湊,還是能夠抵抗秦國的。
而在當初秦國和趙國進行長平之戰時,首先是韓國拱火,可是戰爭過程中,諸侯國並不是袖手旁觀,原本趙國還能被保存下來。
可是,上天降下齊王建這樣的人,在千裡之外幫助秦國。
齊王建剛剛繼位不久,也就是齊王建六年時,秦國派兵攻打趙國,齊國與楚國約定一同援救趙國。
秦昭襄王知道這件事後就很明確地說:“齊、楚要援救趙國,如果他們能緊密協作我們就退兵,不然我們就攻打趙國。”
在戰爭過程中,趙國沒有了糧食,於是向齊國借糧,齊王建不同意借糧給趙國。
齊國一位忠心耿耿,但估計是也是齊國最後一個忠臣的大臣周子勸告齊王建說:“大王不如答應借糧給趙國以使秦國退兵,不借糧秦軍就不會退,這樣秦國的計謀就能實現,而齊、楚的計謀就失敗。”
“而且趙國對於齊國、楚國來說,猶如屏障,就像牙齒沒有嘴唇就寒冷。”
“今日趙國滅亡,明日禍患就輪到齊國和楚國。再說救趙的事情,就像捧著漏水的缸去救燒焦的鍋一樣急切。”
“救援趙國,是高揚道義,打退秦軍,是顯明聲威。以道義解救將亡的國家,以聲威打退強大的秦軍,不致力於此種大事而斤斤計較糧食,這樣為國家作打算可就錯了。”
周子舉例說明,言辭懇切,陳明利害,貢獻了一個流芳百世的經典成語——唇亡齒寒。
然而這麼好的建議,這麼中聽的諫言,齊王建卻聽不進去。
於是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四十多萬,繼而包圍趙國都城邯鄲。
結果秦軍包圍邯鄲了,這昭襄王又開始耳朵發昏,聽了秦國丞相的建議,下令讓白起回來,隨後還賜殺了白起。
因為放棄攻打邯鄲,這又連累了在趙國出生的秦王政,害得他在趙國遭受各種磨難。如果當初白起滅了邯鄲,一切事情都會不一樣。
這就是長平之戰的來龍去脈。
言歸正傳,就是不給趙國借糧食這件事,讓眾人開始懷疑齊王的耳朵不好使。
諸侯王聽到齊王的騷操作後,也恨不得打死他。
可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使得他再度成為天下人的笑柄,拉低了天下諸侯王的下限,也坐實了他耳朵不好使的名聲。
齊王建的母親,也就是齊國的君王後,當她病危快死時,告誡兒子齊王建說,群臣中某人可以任用。
齊王建表示沒有聽清,向君王後請求把他們的名字寫下來。君王後同意,於是齊王建取筆和木簡要她寫下遺言。
君王後卻說她已忘記。,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