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逃避兵役和賦稅,對於國家來說會造成很多難以估量的後果。防微杜漸,應該及早處理。微臣以為,應該加重對那些未經過官府遷令調動私自搬家的商客以及庶民予以重罰。”
“非刑不足以揚威,非重典不足以使民知難而退。商與民都以為逃跑對他們來說是最有利的,要想終止他們的行為,不會有比嚴刑峻法更能奏效的。”
諸秦法家派彆大夫自然齊聲附和,“臣等皆以為當如此。”
但是嬴政並沒有當即同意,他另有打算。
看到嬴政沒有同意,朝中頓時又是一片寂靜。
這時候,在稍微重用過後就被秦法家排擠的六國臣子開始說話了。
“太子曾言,六國庶民是因為懼怕秦法所以逃跑,如今加重刑法,這不是緣木求魚嗎?”
這人正是茅焦。
他看準大王的心意,相信單是從大王派太子去處理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大王是認可太子安撫六國民眾懷柔手段。
嬴政聽了,也沒有說話。
王綰也坐了很久了。
比起怎麼處理這件事,太子不作為的反應才更值得他們思考吧。
“大王,太子對此事隻是一時無策。不如多給太子一些時日,讓太子在巨鹿一帶久留。六國庶民多聞太子賢能,聽說是太子前去,也許會有奇效。”
事實上,嬴政也是這個目的。
其實一開始,扶蘇到了新鄭。他隻是隨便做了些事情,很快就贏得了很多六國人的好感。
當時嬴政還為這件事很生氣。因為他做了那麼多,但是六國人對他卻非常反感。
後來嬴政自己慢慢想通了這件事。對於六國人來說,他始終都是發動戰爭的那個人。扶蘇不一樣,他從小就負有仁義之名,自然理所當然受到眾人的喜愛。
慢慢地嬴政也就想通了。
反正未來的天下也是扶蘇的。也許是這是上天的安排。
後來扶蘇也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他作為秦國的太子,再加上他的作為,本來就具有極高的政治影響力。
嬴政就是想要利用扶蘇的影響力,去幫助他自己鞏固統治。
王綰還是了解他啊。
李斯卻不這麼認同。
因為他很清楚扶蘇之前是用什麼方法安撫了韓國民眾的。對待韓國民眾,扶蘇及時緩解了他們的情緒,讓秦齊軍與民之間的對抗狀態紓解。
但是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被普遍推廣。
尤其是同一個方法一而再再而三的用,會讓庶民覺得太子虛偽,方法自然而然無效。
百姓說到底要的還是實質利益。以太子的能力,他拿什麼去給庶民好處。
但是,這是秦國,嬴政的國。
嬴政不需要他李斯的立場,嬴政要的是符合他想法的建議。
李斯退了,不再多言。
馮去疾因為等的最久,反而觀看到的事情和掌握到的資訊更多。
一開始他也不知道大王在想什麼,太子又想要乾什麼。
可是慢慢地,一場朝會下來,他從諸多同僚的言辭、嬴政的反應和扶蘇的作為綜合分析判斷,終於曉得了扶蘇要做什麼。
太子並不是無計可施,懈怠政事。
恰恰相反,太子是在真正的解決問題,太子是在替六國庶民和整個秦國朝堂抬杠。
太子想要變法!,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