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是差點忘記今日是中元節了……”
紫金山下,當朱高煦翻身下馬,看著太監們將一摞摞黃紙搬出時,他這才想起今日是七月十五中元節,是祭奠死去親人的日子。
待他回過神來,兩名豹韜衛兵卒正欲將他與徐增壽的馬牽走。
見此情景,朱高煦連忙交代:“喂它三斤豆料,十斤水便可。”
“是!”
牽走赤驩的兵卒作揖退下,朱高煦也將目光轉投向了四周。
在他身後是一座高三丈、寬兩丈的兩柱衝天式石雕牌坊,額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往後看則是鬱鬱蔥蔥的樹木。
如徐增壽所說一樣,紫金山內的樹木都是十二年前才種的,算起來也就是馬皇後薨逝的那一年。
這些樹種類繁雜,但多以柏樹為主,其餘皆是馬皇後家鄉的樹木。
它們之中,柏樹長得最為高大,雖然隻種下十二年,但卻皆有二丈之高,而宿州樹木也大多有丈許。
不過,即便朱元璋有意在紫金山種樹,但以這個時代的植樹手段來說,偌大的紫金山想要種滿樹木,那卻不是一年兩年能完成的,而是要持續十餘年。
在他這麼想著的時候,大輅也停在了紫金山下的神道前,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在眾人的目光中,郭英打開了大輅車門,率先下了馬車,而後朱元璋才緩緩下車。
下車後,他目光掃視了眾人,最後停留在為馬皇後及先太子朱標準備的諸多物品。
檢查過後,他親自走了神道,向著前麵的孝陵及東陵走去。
朱高煦緊隨其後,再往後則是徐增壽和郭英,最後是司禮監的隨身太監和百餘名身著黑衣的豹韜衛精騎。
隊伍步行五百餘步後,出現在眾人麵前的是一座由兵卒看守的正門。
這孝陵正門是典型的黃色琉璃瓦加重簷式建築,牆壁以磚石砌築而成,下部為石造須彌座,刻大金門。
這大金門麵闊八丈米,進深兩丈五尺,牆壁辟有三個券門洞,中門高一丈五尺,左右兩門高一丈三尺。
走過大金門甬道後,出現在的便是擁有神道石刻的一段路。
神道由東向西北延伸,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六種石獸,每種兩對,共十二對二十四件,每種兩跪兩立,夾道迎侍。
在神道石獸的左右還站立著身著黑衣的守陵兵卒,他們眼觀鼻,鼻觀心,略微低著頭,等待朱元璋及朱高煦他們經過。
之後,朱元璋等人又先後路過文武方門、碑殿、享殿、大石橋、方城,最後才抵達了此次目標的孝陵明樓。
孝陵明樓在方城之,重簷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東西長三十一丈,南北寬六丈,南麵開三個拱門,其餘三麵各開一個拱門,每扇門麵的門釘為九行,每行九顆,以顯示九五之尊。
距離此地二百餘步外的崇丘即是孝陵寶頂,即馬皇後的寢宮所在地。
因此,到了明樓之後,非親近之人不得入內。
朱高煦跟隨朱元璋走入明樓後,這裡高懸著馬皇後的畫像,與朱高煦在後世所見那幅畫彆無二樣。
守在明樓內的守陵宮女見到朱元璋到來,當即五拜三叩,隨後起身將點燃的香呈給朱元璋和朱高煦。
二人接過後,持著三炷香便開始躬身行禮。
這其中,朱高煦由於對馬皇後沒有什麼記憶,因此雖然動作莊肅,腦中卻在胡思亂想。
相較他,朱元璋則是在躬身行禮的時候,腦中不斷閃過昔日他與馬皇後的過往。
“妹子,我也算鐵石心腸了……”
回憶過往,朱元璋卻是怎麼也哭不出來,或許早在馬皇後薨逝的那幾日,他便已經將眼淚哭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