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啃老趁早(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926 字 7個月前

算下來,這次的移民,起碼要耗費二三百萬石。

關於開平四個衛的增設,朱高煦並不記得,也許是看書看漏了,但對於向西南的移民,朱高煦敢保證曆史的老朱絕對沒有保持那麼大力度。

在他剛剛抵達大明朝的時候,雲南軍戶也不過三十萬戶。

在他記憶裡,這個數量維持了幾十年,但當下雲南的軍戶數量,恐怕已經突破了三十五萬戶。

這樣的移民,加快了西南漢化的步伐,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

對此,朱高煦還是喜聞樂見的,不過就是這次移民波及到了他的計劃,這讓他有些遺憾。

談話間,朱棣帶著朱高煦了城牆的箭樓,他指著南邊的稻田詢問道:

“這個事情我前麵就想問,你這地方怎麼能種水稻?”

朱棣來到吉林城,最詫異的事情不是自家老二能拉出五百甲騎,而是吉林城這鬼地方居然能種植水稻。

對於他的疑惑,朱高煦也隻有對他講解起了“先育苗後插秧”,以及利用各種手段讓育苗田溫度比普通耕田略高的事情。

聽完了他的話,朱棣第一反應就覺得這是個好辦法,因此對朱高煦笑道:“你這辦法若是在北邊推廣起來,恐怕能解決大部分軍屯的問題。”

朱棣還在以大明燕王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可朱高煦卻很清楚,他要是真的把這水稻技術推廣到整個遼東、大寧,那到時候他們父子就有苦吃了。

大寧、甘肅和遼東,這是當下大明負擔最重的三個地方,其中難度,朱高煦在武英殿時翻閱奏疏時看過。

大寧戍邊軍戶八萬餘人,算其家眷接近三十五萬,由於糧食畝產低,以及時不時要麵對北方的劫掠,因此當地的自給水平奇差。

為了維持當地的這三十幾萬人口,老朱除了每年要散出足夠的銀錠外,還需要征發數量眾多的北平民夫。

僅是洪武十九年,為了運糧給大寧,大明就征發了二十餘萬民夫,為大寧運米一百二十三萬餘石。

結果這一百二十三萬石糧食,隻維持了大寧兩年的消耗,洪武二十一年大寧又複疏請求輸米。

兩年消耗一百二十三萬石糧食,這是個什麼概念

朱棣五征漠北,平均下來也就消耗了不到二百萬石糧食,即使是耗費最巨的第一次北征,也才用了九十五萬石,第二第三次北征也才動用三十餘萬和四十餘萬石。

換句話說,養一個大寧,所花費的糧食,平均下來可以讓朱棣北征兩次了。

麵對這樣大的後勤壓力,朱棣不得不在奪下大寧後,卷著大寧百姓往北平三府遷移。

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一直催促耿炳文和李景隆北滅燕,不顧冬季行軍難度,也是因為再不解決朱棣,調動北平人力物力去接濟大寧,大寧就要斷糧了。

相比較大寧,可以走海運的遼東倒是後勤壓力小一些,但也沒有小到可以忽視的程度,對大明來說依舊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推廣水稻種植法,在朱高煦看來就是資敵,而且這也不符合他的想法。

他曾經想過要用外來人口充實關外,而這個所謂的外來人口,實際就是大寧的那三十幾萬人口。

三十幾萬人口內遷北平三府,對於大明和朱高煦來說都是一筆損失,可如果遷移到關外,那就是一筆天大的財富。

不過這筆財富是否能接住,還得看朱高煦能不能讓渤海自給自足的同時,還能養活三十幾萬人。

水稻,就是朱高煦在關外的殺手鐧,隻要先育苗後插秧的技術能成功,並且能讓水稻在關外產出比粟、黍更高的糧產,那他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吉林灣的人口容納數量。

隻要吉林能接收這三十幾萬人口,並且可以養活他們,那他們隻需要兩三年的時間就能讓吉林灣更一層樓。

吉林城一旦安穩,拿下遼東之後,朱高煦就可以解放大量軍戶,讓他們在遼東屯墾。

屆時南邊有朱棣的北平三府擋著,自己完全可以在後方大搞建設,同時支援朱棣。

等到時機成熟,從金州渡海而下,直取山東,隨後長驅直入江淮之地。

所有的步驟,朱高煦都已經想好了,唯一難住他的是糧食。

想到這裡,朱高煦看向那一畝畝稻田,臉不紅心不跳的說道:

“這些稻苗還在培育之中,若是成功了,那自然要推廣至遼東和大寧,但眼下還不行,這一批也隻是小子播種的第一批罷了,成與不成還得等到收割才能知道。”

“倒也是。”朱棣不疑有他,畢竟這麼多年以來,也沒聽說有人在遼東種出高產的糧食,何況還是水稻。

貿然推廣,恐怕隻會讓遼東和大寧蒙受損失,還是得等到完全之時才能推廣。

朱棣理解起來,但他也很快湊近朱高煦,小聲道:“老二啊……”

“您說…”朱高煦察覺到一絲不妙,卻不想朱棣笑嗬嗬的說道:

“俺知道你小子偷偷學了看山點礦的本事,你老實告訴俺,俺們那北平有沒有金銀礦什麼的?”

“……”朱高煦千算萬算,沒算到朱棣居然和朱高熾一樣,在想著這件事。

“爹,真沒有……”朱高煦歎氣道:“小子當初從古籍學得這本事,當時便看了看北平的地形,這才發現好的金銀礦早就被人開采至今了。”

“啊?”聽到朱高煦這麼說,朱棣臉露出一抹失望:“俺還以為你能成為俺的金雞蛋,沒想到你小子這本事學的還是不夠啊。”

他這話說的朱高煦無語至極,他確實不知道燕山還有沒有什麼隱藏著的金銀礦,但他知道東北這邊有足夠多的礦產資源。

隻可惜他不敢說出來,一旦他說出來,誰知道老朱會不會加強對關外的管控。

這麼一來,他想要苟到靖難的計劃就得破滅了。

“算了,你好好照顧自己吧。”朱棣忽的來了這麼一句,朱高煦有些詫異。

麵對他的目光,朱棣也歎氣道:“道衍那老和尚說了,俺們父子還是少見為妙,不然恐怕會引起廟堂之的許多人不高興。”

“俺也想幫你,但你爺爺不開口,你也知道……”

提起老朱,朱棣就開始吞吞吐吐了,不過這也在情理之中。

彆說朱棣害怕,朱高煦又何嘗不怕,他要是不怕的話,那早就拉人在山裡開始搞火炮和燧發槍了。

不過如今吉林城遭遇重創,在老朱和朱允炆那裡,恐怕吉林城兩三年內是難以恢複元氣了。

“希望他們能把注意力轉移到彆處去,給我些時間。”

朱高煦嘖了嘖這想法,旁邊的朱棣也繼續說道:“你娘思念你的緊,隻是你不能去看他。”

“俺明日就要帶兵回南邊了,你寫多些信,俺回去之後,時不時拿一份給她,也好讓她對你安心些。”

朱棣說起了徐氏,說話間臉都是高興,眼神中卻有著幾分無奈。

或許他在自責,但對於朱高煦來說,他對徐氏的記憶都來自前身。

前身的朱高煦性情凶悍,哪怕是徐氏教訓他,他也要硬著頭皮頂嘴,氣得徐氏好幾次都追著他打,朱棣在旁邊氣都不敢吭。

其實,徐氏與前身有很多誤會,隻是前身性子要強,不願意解釋,所以造成了許多誤會。

回憶著那些誤會,朱高煦一時間突然有很多話想對徐氏說,不知道是因為想幫前身解釋,還是想為前身安慰徐氏,總之他現在有很多話都想告訴徐氏。

“爹您放心,小子晚回去後會寫信的。”

朱高煦語氣輕柔了不少,這讓朱棣有些詫異,心裡直呼這孩子轉性轉的也太徹底了。

“還是讓俺爹嚇得啊……”

看著朱高煦,朱棣真是為他感到可憐,畢竟整日被盯著,那滋味肯定不好受,畢竟當初他大哥朱標也被老爹朱元璋搞得一驚一乍。

想到這裡,朱棣伸出手拍了拍朱高煦肩膀:“好小子,你倒是長大了。”

“畢竟小子已經十七了。”朱高煦沒往深處想,隻是笑著解釋,同時與朱棣下了箭樓。

他們二人繼續在城內外閒逛,偶爾遇到一些朱棣感興趣的事情,他便停下來詢問一番,尤其是對朱高煦弄出來的水泥極為感興趣,讓朱高煦日後手中寬裕了,給他送幾個這方麵的工匠。

對此,朱高煦自然是答應下來了,不過這個口頭的寬裕,恐怕要到靖難之役才行了。

水泥這種東西,若是被朝廷所掌握,那以當下大明朝的體量,完全可以壘城而進,把他和朱棣給困死。

閒逛許久,朱棣帶著朱高煦回了渤海王府。

朱高煦還想留他在王府休息,他卻說住不習慣,還是城外的軍營更適合他。

父子二人沒再多說什麼,隻是在臨行前,朱棣再次交代了讓朱高煦給徐氏寫信的話,隨後便離開了。

畢竟是父子,兩人能聊的東西雖然多,卻怎麼也不能心無旁騖的聊出來。

朱棣要維持父親的威嚴,朱高煦要藏住心底的秘密,兩人各有心事。

不過相比較麵對朱棣,對於遠在千裡之外的徐氏,朱高煦卻不知道為什麼,少了許多防備心。

回到存心殿的他,原本隻是準備寫幾封信,可是卻在不知不覺中越寫越多,難以停下。

次日,朱棣與昨日說好的一樣,在卯時埋鍋造飯,吃了一頓羊肉後,便帶騎兵離開了吉林城。

臨行前,朱高煦前來送信,但父子二人卻沒說太多的話。

隊伍北時,朱高煦騎馬跟了很久,朱棣看到了,但他卻沒停下,直到再也看不到朱高煦,他才對左右的朱能和丘福說道:

“高煦變了太多,興許是南京的事情對他打擊太大了。”

“確實。”丘福與朱能頷首,下意識看向了朱棣馬背放著的厚厚書信。

隻是一眼看去,這書信恐不下數十封。

放在以前,他們所熟知的朱高煦,肯定不會寫出那麼多東西來給管教他甚為嚴格的徐氏,但現在卻反轉了過來。

他們二人思慮間,朱棣也催動戰馬往前走了幾步,走出大軍之中,來到了隊伍的一旁。

他勒馬往吉林城的方向看去,即便已經看不到任何有關吉林城的一點東西,但他還是能感受到吉林城的位置。

眺望那地平線,朱棣咧嘴笑了笑:“俺家這老二,日後肯定能管好這關外……”

渤海紀事本末:四月丙午,太宗逐元兵而還,入吉林城,與言兵,甚喜。

明世宗實錄:四月丙午,太宗逐元兵至鬆花江而還,率兵入吉林城,與誠孝明皇後郭氏出城相迎,四方百姓見而拜服,太宗見之甚喜,與淇國公、成國公言”二子類我“,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