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三王巡邊(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852 字 7個月前

“咚…咚…咚……”

晨鐘暮鼓,當代表京師宵禁即將開始的暮鼓聲響起的時候,所有人都開始急匆匆的跑回家裡。

百姓們如此,軍戶們也是如此,唯有班值當差的兵卒才能坦蕩的在街跟隨隊伍巡邏。

隻是三百通鼓結束,南京城街道便已經空無一人,唯有時不時出現的直十二衛和五城兵馬司在向蒼表明,這座中世紀最大的都城,依舊還有活人在活躍。

當然,這隻是在街道的少部分活人,而在那些屋舍中,還有數量龐大的活人在活動。

他們之中,根據身份與收入被分為三六九等,其中僅次於皇帝和宗室的,自然便是有著官身的人。

儘管洪武年間朝廷一直在打擊黨派,可黨派這種事情,自古以來都是春風吹又生的野草,難以徹底消滅。

正如眼下,伴隨著天下富戶被登籍造冊,天下富戶的聲音也如浪潮般,拍打向了他們所支持的人。

不管是淮西還是浙東,亦或者是江右、江東,所有有著官身和話語權的人,都成為了地方豪強的嘴替,試圖製止這場風波。

然而,朱元璋想做的事情,很少有人能夠擋住,饒是他們努力許久,卻依舊不見朝廷停下動作。

麵對這種情況,有的人選擇退縮,還有的人則是選擇知難而……

“戶部的富民冊,老夫已經看過了,其中七成為我漢人,唯有三成為北人。”

亭樓之中,當雅間內傳出這樣一句帶有歧視的話,雅間內烏泱泱十餘人居然無一人反駁,反而是頷首附和。

在這雅間內的十餘人,都是曾經出現在常朝金台前五排的人物,也就是正五品以官員。

身為正五品以官員,居然說出這樣帶有歧視性的話,並且還一副深以為然的表情,也不知道被他們罵做北蠻的人聽到後會有多麼憤慨。

坐在宴席主位,八十五歲高齡的翰林學士劉三吾舉起酒杯,一手輕撫白須:

“昨日,陛下欽點老夫為會試主考,因此才特此宴請諸位。”

“坦翁破費,早知是此事,我等當共請坦翁才對……”

“正是,坦翁為國朝三老,士林領袖,由坦翁主考,定當公平!”

“坦翁……”

劉三吾一開口,眾人紛紛附和。

在他們口中的劉三吾,就好像一個心胸慷慨坦蕩之人,可任誰能想到,這樣的人居然會把南方人稱呼為漢人,而將北方人稱呼為北人。

更譏諷的是,所有人都還覺得他說的很對,為之附和,追捧。

他們的追捧附和是有道理的,因為劉三吾是南方大儒,與汪睿、朱善三人並稱為“三老”。

因為他的名聲,朱元璋與朱標、朱允炆爺孫三人都對他多有尊敬。

正因如此,大明的科舉製度條例就是由他率領弟子、官員製訂的。

除此之外,洪武年間的刑法大誥也是由他作序,並且他還主編過寰宇通誌,這本書可堪稱為大明周邊國家的百科全書。

當然,以這些事情,隻是他數十年仕途中的冰山一角,他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應該就是在朱元璋罷享孟子後,親自負責對孟子一書的刪減。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因為孟子之中的部分言論而不喜,所以下旨命令劉三吾主持刪減孟子不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言論。

就這樣,劉三吾本著一切為了朱元璋統治的思路,對孟子大刀闊斧地進行修改,刪去將近一半內容之後輯成了一本書,名叫孟子節文。

此書成後,朱元璋又下了旨意,規定此書下發全國州縣作為科舉標準教科書,而且以後科舉取士命題,如果牽涉到孟子,隻允許從孟子節文當中去找材料,至於被刪掉的八十五篇,科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

可以說,這等於變相地把孟子那些不討喜的話用科舉給過濾掉了。

作為典型的南方文人,劉三吾推崇程朱理學,而反對孟子之中的許多“正論”,因此在刪減孟子一書的事情,他完成的極為用心。

在他的刪減修改下,孟子一書變得麵目全非,而這也是他此生以為自己最大的成就。

不僅如此,在去年的時候,劉三吾又在朱允炆要求完善下大明律,並主動依據自己所喜歡的禮經進行大明律的修訂。

在南方士子看來,劉三吾修的這些書十分貼合他們治學理念,因此大為吹捧。

反倒是北方文人對於被修改的麵目全非的諸多文章義憤填膺,對劉三吾多有攻擊。

這些攻擊,都被劉三吾所記下,而這次他作為主考,自然想要給北方人一些顏色看看。

當然,如果隻是個人情感,那還不足以推動他去做這件事,不過伴隨著南方富戶被朱元璋強行遷至京師,這樣的怨氣開始形成危機感。

這樣的危機感,在入冬後紫禁城中傳出朱元璋身體不好的消息後,漸漸轉變為了謀劃和爆發。

“此次會試,老夫定當會以聖賢之典意命題,好考校天下士子對典籍理解,以此為朝廷篩選出真正的千裡駒!”

劉三吾的話說的很隱晦,但在座的都不是蠢蛋,結合劉三吾的經曆,眾人自然清楚他話中含義。

想到這裡,眾人紛紛與劉三吾討論起了古今典籍,並暗中記下劉三吾的傾向。

明初科舉,雖然還沒有出現後世所熟知的八股文,但對於應試文內容格式已經有著嚴格要求,偏題那是萬萬不行的。

命題隻是一個題目,真正想要答對,還得看自己所想所寫的,與主考心中答案是否一致。

通俗些來說,命題的答案很難被限定,想要登科,最好就是站在考官出題時的想法和角度來作答。

隻有了解了劉三吾崇尚什麼學派,皇帝喜歡什麼理政方式,才能根據這些慢慢寫出討他們歡心的文章。

與劉三吾談古論今,談的不是古今,而是當下……

他們高談闊論,卻不知所有的消息都被傳到了朱元璋的耳邊,隻是當下的朱元璋,情況並不好……

“額……”

病痛的呻吟聲與藥味充斥著乾清宮中,躺在養心殿的拔步床,朱元璋臉有種病態的蠟黃。

他的身子比起入冬前消瘦了許多,這位昔日大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此刻與普通的病人無二異。

“皇爺爺……”

朱允炆的聲音響起,他跪在拔步床前,手裡端著一碗湯藥,小心翼翼的喂食朱元璋。

朱元璋的意識因為病痛而模糊,麵對遞過來的藥勺,他偏過頭去不想喝。

朱允炆好說歹說,他總算轉過頭來喝了一口。

間隙,錦衣衛指揮使宋忠走進了養心殿內,就這樣靜靜地等待傳喚。

隻是當下的朱元璋,已經看不清他的麵容了。

“來人是誰……”

朱元璋的聲音虛弱,朱允炆聽後回頭一看,轉過頭來小聲回答道:“是錦衣衛指揮使宋忠。”

“叫他…前來。”朱元璋虛弱的吩咐,朱允炆聽後卻麵色擔憂:“可您的身體……”

“叫……”

“是”見朱元璋這麼說,朱允炆也不敢忤逆,而是回頭對宋忠傳喚:“你來吧。”

“臣領命……”宋忠是個長相周正,身材勻稱的人,因為不苟言笑,不攀富貴才被朱元璋提拔到如今的位置。

雖然他沒有什麼才乾,但他很聽話,能將朱元璋吩咐的事情有條不紊的辦好。

正因如此,這次他升任錦衣衛指揮使後,如朱元璋所期盼的那樣,將反對遷移天下富戶的官員逐一懲治。

回了禮,宋忠走到拔步床邊,跪在朱允炆身後。

他與朱元璋的距離隻有兩三步,可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看不清他的五官,因此伸出手來,虛擺了擺:“再前來些……”

宋忠聞言,連忙跪著往前走了幾步,直至朱元璋能看清他。

“說吧……”似乎察覺到自己的不對勁,朱元璋這次不再避著朱允炆,而這一舉動也讓朱允炆心中一喜,手中握著藥勺的力氣都大了些。

“回陛下、太孫,翰林學士劉如孫在家中宴請了朝中許多大臣。”

劉如孫就是劉三吾的真名實姓,三吾為他的表字。

對於劉三吾這個文化的白手套,朱元璋還是很喜歡用的,畢竟劉三吾為他刪改了孟子,還製定了許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和文章。

正因如此,他才會讓劉三吾擔任此次春閨會試的主考。

“他說了什麼。”朱元璋似乎有片刻清醒,宋忠聞言卻搖頭:“他與大臣們談論文章,講述經義。”

“……”聽到宋忠的話,朱允炆看了看自家皇爺爺。

他雙目緊閉,似乎在思考,又似乎睡著了。

“允炆,你以為如何……”

就在朱允炆以為朱元璋睡著的時候,朱元璋忽然開口詢問他,而他則是小心回答道:“主考在會試前理應避嫌,這劉三吾還是太高調了些。”

雖然劉三吾是東宮的人,但朱允炆還是批評起了他。

他本以為朱元璋會借此罷黜劉三吾主考的位置,卻不想朱元璋疲憊道:“沒有透露考題就行……天下富戶的事情進行如何了……”

朱元璋略過了劉三吾的事情,並不是因為劉三吾的事情不重要,而是他眼下沒有精力去管這件事。

他關注的地方,是這次天下富民的登籍編冊之事。

對此,宋忠也小心翼翼的回答道:“戶部那邊,富民冊的登籍編冊已經完成了一半,如今已經編出直隸、浙江、山東、江西、湖廣等十八府四省富民冊。”

“十八府四省中,田地超過七頃的富民有七千五百九十七戶,戶名皆已記下。”

“涉及多少田畝……”朱元璋依舊是那副昏昏沉沉的模樣,但他卻能清醒詢問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

“合計……”宋忠遲疑了一些,隨後艱難道:“三十七萬八千九百七十二頃……”

宋忠的話,讓朱允炆心裡一驚,他沒想到直隸十八府與四省的富戶居然掌握了那麼多田地。

“允炆,直隸十八府與四省有多少耕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