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鐺…鐺…鐺……”
辰時,當所有南京城百姓都已經街做事的時候,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
京城內外道觀寺廟及鐘樓紛紛響起了鐘聲,延綿不絕。
許多百姓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隻有官員士紳們知道,宮裡那位…崩殂了。
這一刻,有人開心有人難過,而其中也有既開心又難過的人。
乾清宮中,當朱允炆在齊泰、李景隆、鬱新幾人的幫助下,將各種朱元璋死後的事情安排妥當後,他獨自一人返回了東宮,坐在春和殿內,久久未曾回過神來。
他至今還不敢相信,自家爺爺已經離開了自己,永遠都不會再回來了。
在這樣的時候,一道身影走了進來,而這人便是朱允炆的母親,如今的太子妃,未來的皇太後呂氏。
“母親……”
朱允炆起身行禮,精神恍惚的同時,將呂氏扶著坐到了自己的位置。
“允炆,你要振作些,日後你便是皇帝了,不能這樣獨自躲起來。”
呂氏的聲音有些清冷,可朱允炆心思已經被朱元璋崩殂的消息給纏住了,暫時無法走出。
然而,呂氏不管他的情況,隻是自顧自的說道:“內廷之中,還有許多後妃,你覺得要如何處置?”
朱允炆疑惑的看向自己的母親,呂氏卻開口道:“這是個不錯的機會,伱可以借助大行皇帝遺命來清理內廷。”
“這……”朱允炆沒想到,自己母親會開口說出這樣的話。
隻是不管朱允炆態度如何,呂氏卻自顧自的開口道:“當然,有所出的肯定要留下,不過也不能放任不管,可以將她們圈禁在一處宮殿,方便監視。”
“您……準備怎麼做?”
朱允炆艱難開口,他想不到自己母親會怎麼做,可呂氏卻淡然道:“大行皇帝不是曾經讓秦王妃殉葬過嗎?那就讓那些無所出的後妃也都殉葬吧。”
“可秦王妃是自己給爺爺寫信要殉葬的!”朱允炆激動開口,說出了旁人不知的事情。
觀音奴王氏,並非是朱元璋下旨強行殉葬的,而是王氏自己要求殉葬的。
當時這件事發生時,朱允炆便在一旁,不止是他,就連朱元璋自己都愣了一會。
他們都沒有想到,王氏會願意為了感情不和的朱樉殉葬,甚至想要勸勸王氏。
不過事後,朱元璋在確定了王氏的心思後,還是下旨賜王氏殉葬。
這件事情並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蜀王朱椿在得知王氏自己要求殉葬後,便寫了一篇祭兄秦湣王嫂湣烈王妃的祭文,其中便提到了:“嫂也孔賢,奮身同殞,父皇聞訃,以憂以傷。”
當然,王氏自己選擇殉葬,並非是有多愛秦王。
作為政治婚姻和統戰工作的犧牲品,她的婚後生活很壓抑,甚至還遭到了朱樉和鄧妃的虐待,估計早已看破紅塵四大皆空了。
自己的父母雙亡,哥哥王保保也早已去世,她膝下又無子嗣,統戰價值煙消雲散。
雖然鄧氏因她與秦王而被朱元璋賜死,但接下來繼任王位的卻是鄧氏的親兒子朱尚炳。
對於她這個害死自己母親的人,朱尚炳顯然不會給什麼好臉色,她以後的日子自然也不好過,那還不如一死了之。
正因為有蜀王朱椿等人所寫的祭文,所以朱允炆覺得用殉葬來解決內廷無所出的妃嬪很牽強。
可是對於他的想法,呂氏卻不以為意:“大行皇帝雖然沒有留下任何殉葬的詔書與規矩,但你即將是皇帝,隻要你開口,那她們便要殉葬。”
“我……”朱允炆想要反駁,可卻說不出什麼。
良久之後,他隻能點頭:“容小子再考慮一下……”
“嗯”見朱允炆應下,呂氏也沒有繼續逼迫他,隻是提醒道:“你雖是皇帝,但若不速即位,恐怕會有事端生起,尤其是你四叔那邊。”
“我知道了。”朱允炆側過身去,不再與呂氏對視。
見他如此,呂氏也轉身離開了春和殿,留下了朱允炆一個人。
站在原地,朱允炆聽著那腳步聲消失,然後才緩緩抬起頭。
隻是這一抬頭,他立馬就看到了掛在牆的那篇削藩論,麵的“朱高煦”三個字在此刻十分刺眼。
朱允炆走前去,將那篇削藩論取下來,緩緩走到了香爐旁。
他用鉗子打開香爐,看著那篇削藩論,腦中儘是自己母親剛才的話。
是啊,他應該早早即位,而不是在這裡優柔寡斷。
爺爺崩殂了,自己終於可以登大位,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了。
想到這裡,朱允炆輕聲呢喃:“爺爺,這篇文章,不適用孫兒……”
話音落下,他將那篇朱元璋讓他裱起來的削藩論丟入了香爐之中,看著它燃燒並化作灰燼。
直到一點都沒有剩下,他才轉身離開了香爐。
與此同時,伴隨著在京道觀寺廟鐘樓各聲一萬杵的結束,大明開國皇帝崩殂的消息也開始通過塘騎加急,送往了大明各省三司及宗室王府。
這其中,最先收到皇帝崩殂消息的是就藩青州的齊王朱榑與周王朱橚。
齊王朱榑雖然武略卻十分殘暴,可饒是他這樣殘暴的人在得知朱元璋薨逝後,也下令齊藩三護衛披麻戴孝三年,為大行皇帝守孝儘忠。
他本想往南京去看父親最後一眼,但卻被緊隨而後抵達青州的朝廷官員勒令不得前往京城。
由於是朱元璋的遺詔,朱榑也沒辦法反駁,隻能低頭認下。
隻是相比較他,一樣收到崩殂消息的朱橚就緊張了。
朱橚第一時間命令全府及三護衛披麻戴孝,同時拿著朝廷勒令諸藩不得前往京城吊喪的旨意找到了自家長子朱有燉。
二人坐在朱有燉的世子府內,麵色凝重非常。
“現在怎麼辦,你爺爺薨逝了,朱允炆那小子不會翻舊賬吧。”
“也隻有小心提防了。”朱有燉緊皺眉頭開口:“近段時間,父親還是不要出王府,另外將三護衛都召回開封最好。”
“好,按照你的辦,還有其它要注意的嗎?”朱橚緊張詢問,朱有燉卻沉吟片刻後才繼續道:
“眼下,四叔與十七叔、十五叔及高煦他們都在漠北北巡備邊,三都司空虛且不提,西北還需要防備帖木兒東進而不得調用,西南又有土司刀乾孟叛亂,牽製西南三都司兵馬。”
“我那大兄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先將各項戰事一一安定,隨後調回兵馬,保證中原穩固才會削藩。”
“至於削藩,爺爺多次與大兄說過高煦的削藩論十分適用,若是用高煦的削藩論,那應該沒有問題,周府富貴也能保住,父親不用擔心。”
朱有燉用常理來判斷朱允炆,朱橚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點頭之後便按照朱有燉吩咐的,將還在河套放牧的護衛調回開封。
可以說,他的辦法,是諸多藩王在得知朱元璋崩殂後都覺得最穩妥的辦法,因此靠近周藩不少藩王紛紛效仿。
隻是對於諸藩們來說,他們並不認為自己的大侄子會對自己如何,因此得知朱元璋崩殂後,還是有不少人做出了一些逾越的事情。
這些事情,被錦衣衛記錄下來,通通送往了京城。
這些消息,朱允炆紛紛讓人造冊備下,而他本人則是聽從了母親的建議,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六,即朱元璋崩殂後第七天宣布大行皇帝下葬。
這一做法有違禮製,畢竟古來天子崩殂後停靈時間往往不會太短,哪怕再快,也不過二十七天,尤其是朱元璋這樣的開國皇帝。
然而,這樣的事情卻在現實發生了。
五月十六,大行皇帝朱元璋被下葬紫金山明孝陵中,駭人聽聞的事情還有此次下葬中,居然出現在尊遺命,將無所出的三十餘名妃嬪儘數殉葬。
儘管隻是三十幾人,但這樣的殉葬之舉還是讓人頭皮發麻。
當明孝陵的墓門合,站在墓門處的李景隆、鬱新及齊泰等人都紛紛低著頭,不敢相信殉葬這樣的事情會出現在朱元璋遺命中。
他們十分熟悉這位大行皇帝,他是一個喜歡把任何事情都製度化,把任何製度都書麵化的人,最典型的就是寫給兒子們和大臣們各道諭旨和那本皇明祖訓。
皇明祖訓內容詳實,事無巨細,甚至可以說是不厭其煩。
可殉葬這樣大的事情,居然沒有出現在皇明祖訓之中,更是未曾定下親王死後殉葬的規格是什麼,郡王死後殉葬的規格是什麼?
大行皇帝死前,五府六部與殿閣大學士都在場,所有人都沒有聽到他要讓妃嬪殉葬的旨意。
至於大行皇帝生前,也並未做出主動讓妃嬪殉葬旨意,秦王妃的殉葬是自己要求的,所以洪武三十一年以來也僅此一例。
其它不管是朱雄英、孝慈高皇後、魯荒王朱檀、懿文皇太子還是晉恭王朱棡,他們死後都沒有讓宮人奴仆殉葬的旨意。
因此,對於眼前殉葬一事,眾人心中都有了一把稱。
隻是這事情事關內廷,沒有人想要引火燒身。
百官們有條不紊的離開了明孝陵,之所以在此停留的如此短暫,主要是因為這一天不僅是大行皇帝下葬的日子,還是新帝登基的日子。
文武百官匆忙從紫金山返回了內城,順著數年不開的大明門,一路走到了奉天門前。
在這裡,早已準備著即將進行的即位大典。
身穿冕服的朱允炆持著玉圭緩緩走了奉天門,他在這裡麵朝百官,宣布了自己的即位詔書。
“天降下民,作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