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曆史變動(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4069 字 9個月前

孟章作揖,朱高煦也對二人交代:“讓亦失哈帶王妃她們南下,順帶帶足足夠的吏目,若是吏目不足,暫時從衛學之中抽調就學三年,且年紀在十五歲以上學子便可。”

朱高煦手下缺人,尤其缺讀書人。

眼下即便隻就學三年的渤海學子,對於他來說都是一筆不可或缺的財富。

三年時間,這些學子基本已經學會了九九乘法表與簡單的加減乘除,用來丈量耕地,均分田畝完全沒有問題。

朱高煦腦中記得每年衛學的入學人數,渤海四城四萬多衛學子弟,十五歲以上者便有七千餘人,不過其中像黑水城、安東城這些地方的衛學開辦時間短,隻有吉林衛學能拉出三千多十五歲以上,且就學三年的人。

不過即便如此,這數量卻也足夠如今朱高煦使用了。

遼東與大寧田畝比名冊上記載的要多一到兩成,朱高煦估計下來,應該比朱元璋規定的二百三十餘萬畝額田要高出一些,但不會高出太多。

畢竟永樂年間花費二十多年的大力屯墾,遼東屯民田畝數額也不過四百餘萬畝,現在不可能超過這個數字。

但即便如此,對於朱高煦來說,隻要能超過二百五十萬畝,這也算是極大的驚喜了。

算上渤海今年那百萬餘畝耕地,這三百餘萬畝今年興許可以產出二百萬石糧食,讓渤海缺口下降到四百餘萬石的程度。

等到了明年,這個數額還會增加,不過前提是朱高煦得把遼東和大寧的水利搞好,而這也是他為什麼讓亦失哈南下的原因。

渤海四城的水利工程不用多說,在水泥的加持下,大量基礎的水利工程都已經修建好,足夠讓渤海百姓安心開墾三四年。

現在的問題是遼東,遼東沒有水泥,所謂水渠都不過隻是土壑,並且沒有合理的設計。

如今把亦失哈調來遼東,在遼東建設水泥、鋼鐵等工場,進而修建水利設施,提升遼東與大寧糧食畝產,推廣育苗田來耕種水稻才是重中之重。

從現在到入冬,朱高煦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可以利用,絕對不能浪費。

“殿下!”

忽的,指揮使衙門外傳來了熟悉的聲音,陳懋出現在了衙門內,不過他的表情有些羞愧。

“沒能抓到?”

朱高煦一看他表情就知道發生了什麼,陳懋躬身作揖:“末將無能,讓劉嵩二人率兵逃入了東南的中屯所。”

“知道了,這事情不怪你,不要尋手下人發脾氣。”朱高煦敲打著陳懋,陳懋也羞愧站到一旁。

孟章見狀也開口道:“那中屯所距離此地不過十餘裡,隻是隔著小淩河,因此略有障礙。”

“那劉嵩與吳昇應該不會在那裡固守,應該會尋個機會往南邊的廣寧衛逃去。”

“殿下,是否要末將率兵,先一步去包圍寧遠城?”

“你帶神機營去,再額外帶兩千精騎。”朱高煦吩咐。

“末將領命!”見狀孟章作揖離開,徐晟也開口道:“殿下,末將願率兩千精騎護送軍戶們前往各衛屯居。”

“去吧。”朱高煦頷首,最後將目光投向了陳懋:“你去幫你父親節製降兵吧。”

“是……”陳懋紅著臉退下,不多時衙門內便隻剩下了朱高煦一個人與幾名護衛。

隻是在他的安排下,孟章率神機營的馬步火器兵們渡過小淩河,一路南下,一路將中屯所、寧遠中左所、寧遠城,以及各類馬驛包圍。

一時間,吳昇與劉嵩徹底被孤立,城外的兩千渤海騎兵讓他們無法出城,隻能眼睜睜看著孟章率領火槍兵與炮兵南下。

翌日,不見援兵的寧遠中左所投降,寧遠城被包圍的消息也傳到了山海關。

駐守此地的吳壽安得知寧遠被包圍,當即放飛數十隻信鴿給南邊送去消息。

不止是他,就連廣寧中屯所的劉嵩、吳昇也是如此。

隻是三日的時間,駐兵僅有一千的寧遠城陷落,廣寧前屯衛等衛所投降,整個遼西隻剩下了兵力合計不足八千人的山海關和廣寧中屯所。

接到信鴿消息,山東布政使司當即派快馬將消息送往了鎮定,抵達時已經是八月初五。

“大寧被渤海庶人攻下,遼西四衛也被拿下三個,隻剩下山海關的吳壽安,以及廣寧中左所的吳昇。”

真定指揮使衙門內,耿炳文讀出了讓南軍心頭一沉的消息。

雖說山海關還沒有落入叛軍手中,可沒了大寧,叛軍完全可以自由出入遼東與北平三府,隻不過耽擱些時間罷了。

“叛軍數量,恐怕不下十七萬了。”

耿炳文訴說著這一情況,同時目光在衙門內掃視著,最後放在了身材高大的一個身影上。

“平都督僉事,老夫命你率楊鬆、潘忠兩部九千精騎北上雄縣。”

“末將領命!”

當耿炳文的聲音傳來,被譽為北邊第一猛將的平安也站了出來。

他此前被調往了山東,眼下帶兵來到真定,算是耿炳文可以信賴的先鋒將領。

讓他帶兵北上雄縣,就是為了試探燕軍對己方的反應如何。

眼看平安領命,加上大寧、遼東已經基本全線丟失,耿炳文反倒是不著急了。

先前他著急,是因為大寧和遼東有斷糧風險,朝廷讓他加緊拿下朱棣與朱高煦,這樣才能保證大寧和遼東不會投敵。

現在大寧和遼東都沒了,他需要請示南邊朝廷的意思,暫時駐守在真定、河間二府,扼守山西關隘,防止叛軍彙合後大舉南下。

“把這消息加急送往京城,請示陛下。”

“末將領命!”

耿炳文將這些軍情收起來,轉身交給了作為駙馬都尉的李堅。

作為朱允炆派來的人之一,李堅與寧忠、吳傑等人不同,他身後是朱允炆,因此由他將信件交給朱允炆才是最穩妥的打算。

李堅走出衙門,不多時便安排了八百裡加急,將北平和遼東、大寧的情況送往了南京。

隻是三日時間,朱允炆便收到了這一連串的消息。

坐在紫檀嵌玉寶座上,武英殿內的朱允炆沉著臉色,麵前站著齊泰、方孝孺等五府六部的群臣。

他沒有像眾人所想的一樣大發雷霆,而是沉默了許久後才開口道:

“傳朕旨意,自今日起,禁止百姓私自出家為僧尼,天下的寺院道觀,每僧道一人僅能存田五畝,朝廷可免其租稅,以供香火,餘者田畝儘數入官衙,由官衙均給百姓。”

“陛下聖明……”

聽著皇帝的新政,眾人都清楚這是對北邊渤海庶人均田地給軍戶的反擊,隻是這反擊的力度並不算大。

天下佛道的田地,早在開國之初便已經收回過一次,眼下雖然已經過去二十餘年,但佛道在洪武年間被限製,能通過香火錢購買的田地十分有限,天下佛道加在一起,頂多也就百萬畝之數。

這數額放在遼東自然很多,可放在關內就顯得並不多了。

用這點田畝數量收買百姓,根本起不到什麼效果,何況這批田地是否能到百姓手上還另說……

想到這裡,一些武官隱晦的看了一眼暴昭等文官。

“長興侯來了奏疏,並以為當下沒有了解救大寧、遼東之急迫後,應當屯兵於河北,限製叛軍之蹤跡,逐步北上,將叛軍慢慢擊垮。”

“此策,汝等以為如何?”

朱允炆拿著耿炳文的奏疏詢問眾人,對此齊泰先一步道:“就眼下看,確實應該如此。”

“隻是山東、河南二地府庫已經耗儘,距離秋收還有一個半月。”黃子澄跟上開口,並繼續道:

“若是還要徐徐圖之,恐怕山西府庫也將耗儘。”

黃子澄一開口,便說到了朱允炆最關心的錢糧上。

二十幾萬大軍在山西、北平,需要補給他們的民夫雖然沒有百萬那麼誇張,但也有四五十萬人。

耽誤農時暫且不提,單單其人吃馬嚼,每個月就要消耗十萬石糧食。

現在山東與河南、北平還未到秋收,因此大軍糧食隻能從直隸調撥。

這一來一去,加上運輸路上的損耗,消耗的隻會更多。

每耽擱一個月,朝廷都得支出數十萬石。

隻是相比較這點錢糧消耗,朱允炆更在意耿炳文還能不能對付朱棣與朱高煦。

“賊軍兵力之多,已不下十七萬之數,若是耿瓛等人投降,興許會達到二十萬之巨。”

“你們以為,是否需要增調兵力給長興侯?”

朱棣靖難的規模太大了,朱允炆自然擔心耿炳文失敗。

對此,李景隆也站出來開口道:“西南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興許可以調都督瞿能、顧成所率的四川四萬兵馬北上。”

“此外,兩廣一帶也可以調兵三萬,若是不行,可以從直隸再調十萬兵。”

“另外,可以調長江、兩廣水師歸楊文或陳瑄統轄北上山東登萊,防止渤海庶人效仿高皇帝渡海遼東之舉,順帶命令登萊水師繞道朝鮮,接應九連城劉真所部徐徐撤退,令吳昇等人駐守等待長江水師接應撤退。”

李景隆要放棄遼西和九連城,但這已經是定局。

這兩地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給,投降隻是時間問題,倒不如趁著他們還有糧食,用長江、兩廣和登萊水師將他們接應撤回山東、北平。

不過,這麼做也有一定的隱患和危險,所以李景隆略帶擔憂道:

“隻不過,叛軍恐怕不會給我們調兵的時間……”

他的話,道出了朱允炆的擔心,因此麵對這個問題,朱允炆倒是難得的沒有聽從黃子澄的話,而是下令道:

“令長興侯駐紮河間、真定,防止叛軍南下,此外再調江西、浙江、直隸等都司六萬兵馬北上,調顧成與瞿能四萬人北上。”

“一旦西南戰事告定,令魏國公與西平侯再調雲南三萬兵馬北上,都督何福留守。”

“此外,調陳瑄統轄長江水師北上接應劉真,調登萊水師接應吳昇、吳壽安。”

“都督府再給沈陽的耿瓛飛鴿傳書,朕表其功,擢其爵沈陽伯,望其自勉。”

說完這一切,朱允炆目光沉著的掃視了眾人:

“我不信集結三十餘萬大軍,會對付不了叛軍十七萬之數。”

最新章節被屏蔽,等會估計才能放出來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