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軍民魚水(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895 字 7個月前

他看著徐二,想到了自家遠在渤海的兒子,不由伸出手拍了拍徐二肩膀。

徐二見狀,也隻能和王三分了那五枚銅錢,多出的一枚被徐二保留。

二人分道揚鑣,徐二高興的帶著錢回家,卻發現家裡空無一人。

他好奇詢問四周鄰居,卻發現四周鄰居也不見了,最後還是留在家裡的幾個小孩告訴他,家裡大人都去小溪給渤海軍乾活去了。

他聞言順路跑向了村裡的小溪,隨後果然在這裡看到了上千名正在這裡乾活的村民。

他們將米飯清洗蒸好,然後拿出來曬乾,最後再蒸再曬,反複得不知疲倦。

在人群裡,他尋找了許久,總算找到了自家母親。

“二郎你不是去摸魚了?”

徐李氏詫異的看著自家兒子,徐二聞言也將他們所遭遇的事情說出。

那徐李氏聞言笑得高興,徐二還以為自家母親在笑自己賺了錢,卻不想她笑道:“這渤海軍要給鎮上的鎮民發田,六百七十二戶,每家能分到一畝田。”

“真的?!”徐二驚喜大喊,徐李氏也連忙點頭:“孔秀才被殺了,渤海郡王說他的田不乾淨,所以就拿出來分給百姓了,至於他的院子,好像是說要留給日後的鎮長,就是不知道鎮長是個什麼官。”

“反正這下我們家五口人多了一畝地,明年能多產出二百斤糧食了。”

“二百斤糧食……”徐二呢喃,眼睛逐漸明亮。

“是啊,二百斤糧食,存個幾年,你就能去縣裡的私塾讀讀書了。”

徐李氏笑著開口,隨後似乎想到什麼,連忙拉著徐二道:“來,幫娘一起來蒸軍糧,一天工錢十文呢。”

“那麼多?”徐二聞言張大了嘴巴,隨後在徐李氏的拉拽下,母子二人一起開始製作軍糧。

在小溪邊,鎮民們都說說笑笑的蒸米,他們發現隻要他們在乾活,那渤海軍就不會說他們閒聊,而且就算他們閒聊休息也沒事,渤海軍頂多提醒一句,不會像安東衛的兵卒和日照縣衙門的衙役一樣對他們打罵。

對於消息閉塞的這個小地方來說,他們以往獲取外界情報,全靠來往的行商、衙役和兵卒,因此他們聽到最多的就是渤海軍殘暴不仁,渤海郡王狼子野心,其所過之處一片狼藉。

然而,當他們真實見到渤海軍的時候,似乎發現渤海軍比他們接觸的衙役、南軍兵卒要好得多。

起碼渤海軍讓人乾活是真給錢,而且還給他們分了地,不會像縣衙和衛所一樣,用徭役來讓他們免費乾活不說,還需要自帶口糧。

漸漸地,鎮民之中也不把渤海軍稱呼為北兵了,而是直接稱呼渤海軍了。

有些膽子大的,還會詢問渤海軍的兵卒一些瑣事,比如遼東是什麼模樣之類的。

由於南下前,朱高煦交代過全軍,儘可能的宣傳渤海的情況,因此對於遼東、渤海的情況,兵卒們說起來也算口無遮攔。

例如全民當兵,全民吃大鍋飯,全民均田地等等等等……

這些東西,聽得讓人覺得唏噓。

明初百姓的三大負擔,除了苛捐雜稅和人丁田賦以外,還有那每年都存在的徭役。

明初的苛捐雜稅和正稅負擔低於元朝,但百姓徭役負擔比元朝多。

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元朝的大部分官員根本不在乎民間治理,因此百姓的徭役負擔不算太重,而明朝則相反。

就拿當初朱元璋帶朱高煦去看那兩萬貢生來說,他們被下放地方後,隻是兩年的時間,就帶領全國各府縣開塘堰四萬九百八十七處,河四千一百六十二處,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處……

這些每一處工程,對應代表的都是數以千計百姓服徭役而得以竣工的工程。

朱元璋是為了自己的統治,但也是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不要生出亂子。

從長遠來看,這一次的徭役,起碼能福澤上千萬百姓,讓其後數十年都保證旱澇保收。

不過就當下來看,百姓們雖然也高興,但也充滿了怨念。

因此,當他們聽到渤海每日乾活都有二斤糧食,而且開墾荒地都均分給開荒者本人,最後還沒有徭役和苛捐雜稅後,他們心裡說不羨慕是假的。

至於說什麼渤海苦寒,他們也根本不在乎。

正如山西、邊民北逃投靠蒙古人來說,漠北還不是一樣苦寒,然而由於會種地在漠北是項稀有技能,他們去了漠北就能過得更好,起碼餓不死,因此許多人都北逃投靠蒙古人。

當然,明初這種現象還不算多,可也足夠說明百姓們身上的負擔有多重。

他們羨慕渤海,因此當渤海兵卒提起日後要搞遷移,從山東遷移人口去遼東,並且有官府給糧、給農具、幫建房屋的時候,許多人都心動了。

米倉鎮雖然有三千多口人,但耕地其實隻有不到一萬畝,平均分下來,每家也就三畝地左右。

每年苛捐雜稅和田賦人丁稅一交,留給他們的產出也就僅僅能保持餓不死。

因此,米倉鎮百姓聽說了遼東和渤海日後要招募山東百姓遷往遼東和渤海後,當即便有不少人開始攀關係,希望能獲得這樣的機會。

當然,更多的人實際上是很謹慎膽小的,他們不想當出頭鳥,隻和當出頭鳥的那批人深聊了幾句,希望對方去了遼東之後,若是真的如渤海軍說的那樣好,那記得彆忘記自己,畢竟當年兩人如何如何……

這樣的情況,此刻正不斷在米倉鎮各處上演,他們對渤海軍的態度轉變,隻在不到兩個時辰的時間。

“殿下高明,如此一來,我軍南下道路上,恐怕鮮有百姓會通風報信。”

米倉鎮小溪不遠處的一座矮丘上,孟章對一旁坐在馬劄上的朱高煦佩服,朱高煦卻輕笑頷首。

“拉攏百姓是很容易的,我們讓他們幫忙乾活,給錢給糧給分地,把他們的利益和我們綁在一起,他們自然就不會去通風報信。”

“像那孔秀才的田地,他們起碼每家每戶都分了一畝地,若是跑去日照縣告狀,到時候田地被衙門收走,他們哭都來不及。”

“百姓並不愚笨,相反,他們比我們很多人都會權衡利弊,因為他們想活下去就必須得精打細算。”

朱高煦說著自己的看法,同時詢問孟章:“軍糧製作的如何了?”

“米倉和孔秀才家中的三千石糧食都搬出來了,應該今天就能得到六千鬥軍糧。”

孟章交代著,朱高煦也頷首:“六千鬥軍糧足夠全軍吃兩天,算上我們之前在北邊補給的糧食,應該足夠我們晝夜兼程趕到雲梯關。”

“屆時,你說李景隆得知我們繞過日照、贛榆和海州直抵雲梯關,他會是什麼想法?”

“大抵會覺得我們瘋了吧。”孟章苦笑,而這也是他們一開始聽到這個計劃時驚訝所在。

拋棄民夫輜重,孤軍南下一千五百裡,這種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但一般都是發生在流寇身上,從沒有出現在正規的軍隊身上,因為正規軍隊所需糧食的缺口很大,單純靠搶太不穩定了,很容易發生斷糧。

然而,朱高煦已經在沿途做好準備,不至於讓渤海軍斷糧,但糧食也得緊巴巴的吃食。

如今,他們已經拋棄民夫輜重,南下三百裡。

接下來,他們還需要繼續南下三百裡,前後合計就是六百裡。

一旦某一個環節出現失誤,他們就是深入敵境六百裡。

更重要的問題在於,盛庸的六萬兵馬在沐陽,而他們要打的雲梯關在沐陽東南邊。

一旦他們強攻雲梯關不下,那盛庸便能率領大軍前往贛榆、海州,截斷他們的退路,令各城堅壁清野。

如此操作後,僅憑地方鄉鎮的糧食,根本難以供給渤海軍這四萬兩千馬步騎兵,他們最後的下場就是斷糧。

因此,朱高煦才帶著他們晝伏夜出,想要突然出現在雲梯關,奪下雲梯關後一路直奔通州。

現在他們還在青州府境內,旁人朱高煦不清楚,但如果李景隆知道他出現在日照,那肯定會調盛庸回防淮河。

至於李景隆,按照速度來算,他差不多應該抵達德州了。

德州距離長江北岸沿著運河走,一共有一千二百裡,以步卒日行八十裡的速度來看,李景隆需要最少十五天才能抵達江北。

自己必須要足夠快,才能趕在盛庸返回淮河防線前先一步抵達雲梯關,自己還要更快,才能趕在十五天內渡過長江,拿下京城。

“時不我待……”

朱高煦看向了空中,而與此同時朱高煦所部消失在諸城的消息也通過加急送往了北邊。

距離德州還有四十裡的地方,李景隆在行軍路上得到了這一消息。

“在諸城消失?”

李景隆緊皺眉頭,隨後詢問:“沂水、臨朐沒有發現賊軍蹤跡嗎?”

“未曾發現!”前來傳信的千戶官作揖,這讓李景隆有種不好的預感。

“派人去莒州和日照詢問,看看賊軍是不是走南邊去了。”

李景隆沒想過朱高煦會拋下輜重深入淮安,畢竟那樣的做法在這個時代來看不太現實。

如果朱高煦沒有繼續對青州府西南下手,那肯定是往正南的莒州和日照動手去了。

一旦拿下日照,他的意圖就很明顯了,那就是南下淮安。

不過對此李景隆並不擔心,如果要步步為營的拿下淮安,那就必須先打下徐州,掌握運河後用運河船隻運送糧食,一座座城池打下去。

這樣所耗費的時間,足夠他率領三十萬大軍南下。

不過,朱高煦如果真的要南下,自己雖說有把握阻止他,可廟堂之上的群臣……

“讓人在德州備足船隻,另外讓吳高、吳傑、徐凱三人繼續堅守,彆讓燕庶人有可乘之機。”

“末將領命!”

李景隆開口下令,同時準備在德州好好等待朱高煦的消息。

他十萬大軍依托運河,如果真要南下,隻需要十二日就能抵達淮安,不比朱高煦慢多少。

隻是不知道為什麼,明明他有運河相助,心裡卻還是忐忑……,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