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烏斯藏都指揮使(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373 字 7個月前

見到朱高煦到來,郭鏞連忙起身作揖,朱高煦則是無視他走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下,靠著椅子後才開口道:

“四叔的官職我沒能保住,倒是我對不起四叔了。”

“臣惶恐。”郭鏞沒露出半點怨念,反而為朱高煦開脫道:

“臣聽聞許多有功將領都沒能領到官職,臣未立寸功,怎敢奢求官職。”

“四叔言重了。”瞧著郭鏞態度還不錯,朱高煦也沒那麼抵觸了,不過派差事給他這種事還需要考校考校。

“四叔來春和殿有事嗎?”

“臣聽聞朝廷要對安南用兵,特此前來毛遂自薦,希望殿下能給臣一個報效朝廷的機會。”

郭鏞倒是沒有想著空手套白狼,這讓朱高煦不由頷首:“有這份心思是好事,不過征討安南的事情已經定下,我也不好更改。”

“四叔若是不嫌棄,可願意前往陝西行都司擔任都指揮同知,與徐凱、平安他們征討青海叛羌?”

郭鏞的毛遂自薦,倒是讓朱高煦想到了哈密。

日後哈密若是能被朝廷拿下,少不了人鎮守。

宋晟年紀不小了,郭鏞雖然撐不起大場麵,但鎮守一個哈密應該沒有問題。

不過在這之前還需要考校考校他,例如眼下派他前往西寧就是一個考校。

郭鏞不蠢,也知道想要提升地位,必須表現出相應的能力,因此他不假思索的作揖回禮:“臣願意!”

“好……”朱高煦點頭,隨後看向一旁的亦失哈:“讓六軍都督府安排一下吧。”

“奴婢領命。”亦失哈應下,郭鏞見狀也擔心逗留太久惹朱高煦厭煩,因此回禮:“臣謝殿下隆恩,若無事,臣便回家準備收拾行裝了。”

“四叔慢走。”朱高煦也沒有留郭鏞的意思,見他要走也就順水推舟。

倒是安排他對付青海這件事讓朱高煦想起了一件事,因此對亦失哈詢問道:“李英的兵馬到哪了?”

李英,自朱高煦與李失討論起他已經過去一年,去年開始他就讓人吩咐李英招募三千番人入京聽操,一時間倒是差點把他忘記了。

“回殿下,已經抵達襄陽了,想來最多半個月就能抵達京城。”

亦失哈說罷,朱高煦也補充道:

“他抵達後便讓他去尋我,另外掃盲班準備好,那三千西番人都是我讓李英從烏斯藏募來的,日後好用來對付烏斯藏和朵甘。”

“奴婢領教令。”亦失哈應下,朱高煦見狀也趁著這個機會開始批閱奏疏,想著儘早弄完,儘早去陪郭琰。

此刻的他算是分身乏術,太學的事情還沒忙完,夏糧的征收也快到了,郭琰剛剛產後也需要人陪。

想到這裡,朱高煦沉著氣,將那一本本奏疏批閱,同時對受到災害的地方蠲免賦稅。

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八月如期而至,夏糧征收的工作開始,不過在這之前,率先抵達京城的是率領三千烏斯藏番兵入京聽操的李英。

“臣西寧衛指揮僉事李英,參見殿下,殿下千歲……”

當唱禮聲在春和殿響起,一名皮膚黢黑,臉頰甚至有些黑紅,留著短須的武官躬身作揖。

朱高煦在位置上接受了他的作揖,隨後起身走到他麵前:“九年過去,你倒是更加成熟了。”

“不過我聽說你在西寧購置莊田,收容逃民?”

“臣……”李英聽到朱高煦這麼說,不由口乾舌燥,想要辯解卻又顯得無力。

“此事就到此為止了。”朱高煦打斷他,並抬手道:“若是真的收容了逃民,便將逃民去府衙登記造冊,讓他們作為你的佃農。”

“莊田的事情隻要不涉嫌強占民田,也可以既往不咎。”

“若是真的強占了民田,立馬派人歸還,不要等錦衣衛和西廠把消息查出來,自己讓自己難堪。”

九年過去,朱高煦身上給人的壓迫感更重了。

九年前在大教場時的他不比李英高出多少,身份也隻是一個王子。

如今九年過去,他比李英高出一個頭還多,不提身份地位,單是早年他教訓李英的畫麵便曆曆在目。

李英自然不懷疑朱高煦的實力,在西寧衛任職時,旁人覺得朱高煦步戰百人是吹噓時,隻有他知道這是有可能的。

如今與朱高煦相見,他更覺得這不是吹噓,而是事實。

見朱高煦不追究自己的罪責,李英羞愧低下頭回禮:“臣領教。”

“好了,召你來不是論罪的,過往的罪我不追究,但日後若是再犯,我便隻有依法處置了。”

朱高煦扶起他,隨後示意亦失哈給李英賜座,自己則是回到了位置上坐下。

待李英與自己入座,他才繼續往下說道:“你招募的三千番兵,都督府的人去看過了,都十分不錯。”

“即日起,你率領他們入大教場,學習官話,書寫漢字,練習火器。”

“朝廷準備修建一條從鬆潘到那曲、喇薩、日喀則的驛道,同時加強對烏斯藏、朵甘的管理。”

“你這三千人,還有西寧的三千河州衛騎兵便是朝廷日後用於維持烏斯藏、朵甘安全的兵馬。”

“你有什麼建議可以現在提出來,我酌情接受。”

朱高煦說完了召李英前來的原因,李英聽後也沒想到朝廷的野心那麼大。

哪怕在他這個青海的西番人看來,朵甘和烏斯藏都算是不毛之地,能產出糧食的地方很少。

如果在這樣的地方維持一支六千人的軍隊,那耗費恐怕會很大。

“從鬆潘到日喀則有四千餘裡,想要修建一條驛道,恐怕耗費不會便宜。”

李英小心翼翼的說出自己的看法,見朱高煦沒有反駁才壯著膽子繼續下去:“朝廷的威嚴隻能維持在青海,鬆潘、威州,一旦深入,不亞於出兵攻打朵甘與烏斯藏。”

“六千兵馬若是都身披紮甲,那倒是可以討禦番兵萬餘,據臣所知,烏斯藏和西番也找不出一個可以調動上萬番兵的勢力。”

“憑借六千番兵威懾烏斯藏和朵甘倒是不成問題,問題在於如何維持下去。”

“有這六千人,要求各地頭人出奴隸來修建驛道倒不是什麼大問題,驛道無非就是把當地小道擴寬,然後把石塊帶遠些拔了。”

“不過殿下您說要維持烏斯藏和朵甘安全,臣想知道朝廷準備在哪裡駐兵。”

李英說罷,靜靜等待朱高煦開口,朱高煦也開口道:“若是在德格、昌都、那曲、喇薩、日喀則分彆駐兵,你覺得如何。”

“駐兵五千,留一千兵馬押運糧草的話應該不成問題,不過馬車運糧不能拉太多,一輛馬車頂多拉二石糧食和一石豆子。”

“等糧食拉到日喀則,差不多需要三個月的時間,豆子被馬吃完,糧食也頂多隻能剩下半石,而且在那個地方,根本沒辦法煮飯,煮出來的米飯都是夾生的。”

“想要維持六千兵馬在當地,每年起碼要運十五萬石米和十萬石豆子才能保證他們運轉,而且軍餉才是大頭。”

“如果要把十二石米作為軍餉運進去,起碼需要起運四十石米,六千人就是二十四萬石米,另外還需要兩三萬匹番馬來運糧食,得消耗十四五萬石豆子。”

李英把在烏斯藏和朵甘駐兵可能承受的壓力告訴給了朱高煦,聽過之後,朱高煦稍微計算,也就是說維持六千駐藏兵力需要近四十萬石米,二十四五萬石豆料。

就這還是按照衛所兵待遇給出的俸祿,如果按照渤海的待遇給出,那代價還會更高。

想到這裡,朱高煦也開口說道:“朝廷給他們的俸祿是十二石米,如果更換成六石米和十五貫錢,並且保證他們四十歲以後調入內地任職,你覺得他們會不會接受?”

“如果是十五貫錢,那他們肯定能接受。”李英不假思索的回答,畢竟十五貫錢放在烏斯藏,那是能買七八畝地的存在。

要是一個番兵在烏斯藏駐兵二十年,那他能購置一百多畝地,養十幾個奴隸,成為一個小土司。

“如果全部給銅錢,給二十貫呢?”朱高煦繼續詢問,可這次李英卻搖頭道:

“烏斯藏資源匱乏,米是一定要給一些的,朝廷發六石米作為口糧隻能養活番兵自己,剩下的六石米才能支撐他們養活女人和孩子。”

“嗯。”朱高煦頷首,隨後想了想後才開口道:“這樣吧,凡是入伍進入烏斯藏和鬆潘駐兵的,朝廷可以在龍安府和成都府為他們發放十畝入伍田,將他們的家人接到當地生活,孩子可以免費就讀官學。”

“獨身的進入烏斯藏駐兵並結婚的話,朝廷也同樣為他們購置十畝入伍田,孩子一樣享受免費就讀官學的待遇。”

“軍餉的發放,就按照十五貫錢和十石口糧發放,你看這樣如何?”

朱高煦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李英聽後卻愕然呆愣,不是朱高煦給的待遇不夠好,而是給的待遇太好了。

據他所知,龍安府的耕地稍微便宜些,卻也需要三貫才能買一畝,而成都府的耕地則是需要五貫錢。

也就是說隻要番兵入伍進入烏斯藏當兵,自己能學習文化不說,還能得到價值三十到五十貫的十畝耕地,孩子能免費讀書,並且自己也能獲得每年十五貫錢和十石口糧。

就待遇而言,這消息隻要放出去,烏斯藏和朵甘的大批番人都會走出吐蕃,踴躍報名。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待遇,那臣想不到他們有什麼能拒絕的理由。”

李英不得不佩服朱高煦的大方,朱高煦聞言也輕笑:“他們的待遇很好,你的也不錯。”

“今日拔擢你為烏斯藏都指揮使,什麼時候你的三千番兵訓練好了,什麼時候你就能出鎮烏斯藏了。”

“臣謝殿下隆恩!”聽到自己一口氣連跳四級,儘管任職的地方貧苦,可李英還是難免激動。

他跪下五拜三叩,朱高煦見狀也讓亦失哈上前將他攙扶起來,交代道:

“朝廷給出的待遇不低,你與他們要好好訓練,為朝廷守好烏斯藏。”

見朱高煦交代,李英也不敢怠慢,雙手合攏作揖:

“臣…領教!”

《明太宗實錄》:“七月辛未,太子嫡長子誕生,上冊封為皇太孫,甚喜曰:“此乃大明朝福也”。”

《明太宗實錄》:“七月丁酉:擢西寧衛指揮僉事李英為烏斯藏都指揮使,專營吐蕃要務。”,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