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朝日孝子
“嗶嗶——”
“那邊那個吐痰的家夥,不知道不能隨便吐痰嗎?罰款三文!”
鞭炮齊鳴中,永樂五年順利過去,永樂六年隨之而來。
不過相比較永樂五年,永樂六年開始的南京城顯得格外嚴格,不管是治安還是衛生都糾察的十分嚴格。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新的一年初,大明即將在麒麟門和江東門分彆舉行“朝貢宴會”一環的大閱兵。
《左傳》有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其中的“祀”指國家的公祭儀式,“戎”則是國家的軍事行動。
對於大明朝來說,即將到來的大閱兵是當之無愧的國家大事。
作為天朝上國,閱兵既是宣示國家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而在此時,閱兵的理由也大抵如此。
海內外二十五國使臣先後抵達京城,有的已經抵達一年,有的則是十個月。
站在這近七丈高的高樓上,他可以將在窗戶後將四周的風景一覽無餘。
說實在的,朱高煦了解權近並非是因為他的才學出名,而是因為權近所寫的一本書。
與東察合台汗國的馬哈麻等人不同,由於權近的身份特殊,因此他得到了朱高煦的召見。
“臣謝殿下恩典……”
正因朱元璋的青睞,權近雖說屢遭彈劾,但依舊屹立不倒。
上首位的朱高煦開口賜座,權近也老老實實的謝恩。
等到李芳遠上台,更是冊封權近為吉昌君,以此彰顯他傾向大明的政治意圖。
“現在看來,我們隻有在元宵節的大閱兵那天才能接近他們了。”
權近五十有三,曾經在洪武年間兩次參加大明科舉,並奪得鄉試第二名。
曆史上的李芳遠親近朱棣,主要是因為賜土和大明承認李芳遠身份的原因,而眼下大明不僅和朝鮮有土地糾紛,政治上也不承認朝鮮曆代君主為國王,經濟上更是因為大明直接開設對日市舶司,致使朝鮮的二道販子經濟難以維持下去。
“沙迷查乾汗給我們的任務是取得大明的支持,借助大明的力量向西收複被帖木兒那個跛子奪取的失地。”
“蘇木哈,我們一路從西邊南下,見到了不少信奉教義的色目人和蒙古人,不過他們已經背棄了教義,居然連娶妻生子都要受到大明朝廷的限製,依我看,西北的教義再過幾十年就很難存在了。”
“來到大明的這些天,我們至今沒有見到大明皇帝和大明的太子。”
“到時候,隻有我們所處的西域能保持真主賜下的榮光。”
“下國臣子權近,參見太子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除了他們,還有南洋、中南、西南、西番等近三百家土司也派遣使臣或親自抵達京城。
一道聲音從這男子的身後傳來,不遠處是一個深目高鼻的華貴男人,他年紀在三十左右,此刻正安靜坐在房間內的圓桌前,桌上擺放著十幾道江南菜肴。
“大明果然繁華且乾淨,不知道半個月後的大閱兵他們又想展現什麼。”
這三旬男子說著自己的想法,但這想法卻讓那打扮像大臣的男人皺眉:“馬哈麻,你的哥哥沙迷查乾汗並不希望推行教義。”
“帖木兒那個跛子死了,大明的皇帝應該是想要彰顯武力,讓諸國知道大明到底有多強盛,以此來讓四方國家收起狼子野心。”
在他目之所及的地方,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江南亭台樓閣及民居小院,他可以看到許多大明百姓的日常生活。
一座仿古的混凝土六層高樓內,一副中亞蒙古打扮的男人緩緩開口,他此刻位於此樓六層的房間裡,是此樓六層唯一的一間房間,麵積雖然不大,僅有不到四分地,但風景卻是極好的。
“如果見不到他們,那這個任務注定失敗。”
麵對東北寸土難以獲取,海上貿易又被掐斷的局麵,李芳遠派出了自己的世子李褆,以及朝鮮安東門閥貴族權氏,前高麗政丞權溥的曾孫權近前來大明進行朝賀。
蘇木哈說著自己的想法,馬哈麻卻依舊沉浸在如何讓察合台汗國境內的蒙兀兒人信奉伊斯蘭教。
“我們可以和大明修好,畢竟他對我們的宗教沒有什麼威脅。”
在永樂六年的正旦節前,他們並不知道大明即將舉行大閱兵,而當他們知道後,則是紛紛忐忑和好奇了起來。
“誰知道呢。”被稱呼為馬哈麻的狂熱宗教男人輕笑一聲,同時對大明評價道:
李褆不過十二歲,因此派他前來,隻是為了表示朝鮮對大明外交的最高禮儀,真正主事的人,是朱棣的老朋友權近。
他們居住的地方,距離馬哈麻他們居住的地方不遠,而且由於朝鮮是大明治下第一屬國,因此他們所居住的高樓也是位置最居中心的高樓第六層。
“好了,教義等回去再說,現在重要的是大明皇帝和大明太子對我們的態度。”蘇木哈打斷了馬哈麻,同時擔憂看向窗外的南京繁榮景象。
與他們一樣焦灼和帶有目的的國家還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了被夾在大明與日本之間的朝鮮,以及借助大明經濟、政治、軍事力量的足利幕府。
後來朝鮮建立,李成桂一派雖然迫害他,但因為他親明派的關係,倒是沒有傷害他性命,反而在朝鮮需要大明支持時被委任出使大明,並巧妙緩解了大明和朝鮮的關係,被朱元璋稱為“老實秀才”。
“賜座。”
待他入座,他這才隱晦打量起了朱高煦,打量著這個靖難之役首功,依托關外之力壓製朝鮮的大明太子殿下。
他在打量朱高煦,朱高煦也在打量他。
他跪在春和殿內,畢恭畢敬的對朱高煦行著五拜三叩之禮。
不過傾向是一回事,關係利益又是一回事。
如果不是受限於年齡不足,興許他早已在高麗滅亡前擔任大明官員了。
雖出身朝鮮半島,但權近卻有一種君子之風,在高麗時就對北元嗤之以鼻,多次諫言北元乃胡,高麗理應向明的諫言,並在洪武二十二年得到了出使大明的機會。
在這樣的困局下,朝鮮必然要尋求出路,而權近的肩頭便挑著這副擔子。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奉使錄》,是北元及明清史料中,最早記載朱棣與馬皇後關係的外國史料。
他在洪武二十二年時出使大明,一路北上的同時記載了北方大地的人文風景,並在抵達北平時見到了當時還隻是一個燕王的朱棣。
湊巧的是,作為高麗使臣的權近在求見朱棣時剛好是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因此他的求見被王府長史婉拒,並表示這一天不受禮。
權近在北平待了三天,直到七月十八日才準備辭彆朱棣,卻正好碰到朱棣和朱高熾他們三個王子去佛寺燒香。
權近詢問過後,才得知這一日是先太後明忌,也就是馬皇後生前的生日。
正因如此,權近的書正好佐證了朱棣的母親是馬皇後,因為明忌正好對上了馬皇後生日,中元節祭祀馬皇後的記載也在洪武年間常有。
一篇外國史料,反倒證明了朱棣是馬皇後之子的身份,畢竟沒有人會在中元節不祭祀自己的生母,而朱棣在中元節隻祭祀了馬皇後,足以說明兩人關係。
此時朱標還活著,朱棣也不知道自己日後會靖難當皇帝,沒有必要冒認母親。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通過這史料記住了權近,隻是讓他沒想到的是,權近居然活到了現在,他還以為高麗覆滅後權近就去世了。
“爺爺在世時便說你是老實秀才,故此我才會接見你。”
坐在椅子上,朱高煦解釋了接見權近的原因,隨後對權近道:“合蘭府,朝廷是不會退讓的。”
“臣汗顏……”見朱高煦說出了自己的第一個目的,權近十分汗顏,畢竟他也不覺得朝鮮擁有合蘭府,隻是身為臣子,君王既然吩咐,那他自然要前來。
現在被朱高煦回絕,那他也不好繼續開口,隻能把經濟和政治的問題擺上台前。
“臣此次前來,還有兩件事情叨擾殿下。”
權近將朝鮮的海上經濟問題和朝鮮君王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說了出來,對此朱高煦也十分清楚。
朝鮮本身並不產金銀銅錢,但他們人口眾多,對金銀銅錢需求極大。
放在過去,他們可以利用朝貢貿易和大明進行貿易,然後充當二道販子,轉手高價賣往日本。
如此一來,他們就可以從日本獲取金銀銅錢,不僅能解決國內的錢荒問題,還解決了和大明貿易的問題。
可是如今隨著對日市舶司的設置,朝鮮的二道販子生意毫無疑問宣告破產,畢竟這個時代的他們除了太監和宮女外,實在拿不出什麼值得貿易的東西。
正如權近此次出使大明,所帶來的貢品除了部分不值錢的特產外,便是三百閹宦和三百宮女。
對於朝鮮的問題,朱高煦也沒有過多為難。
朝鮮土地貧瘠,糧食和金銀都需要從大明進口,且人口比安南還要多。
現在大明已經有些吃撐了,相比拿下朝鮮,朱高煦想的是如何消化安南和雲貴、南洋、三宣六慰。
拿下朝鮮對於朱高煦來說,就是增加了幾百萬張嘴巴,並且當地耕地條件還不行,嚴重依賴大明。
可以說在工業化之前,朝鮮最大的武器就是它的貧窮,其次才是它那靈活的嘴皮子。
“朝鮮對朝廷確實恭順,我也與陛下商討過冊封朝鮮權知國事為王一事,但始終拿不下主意。”
“朝鮮境內缺乏銅礦,故此擔心貿易,朝廷可以理解,因此先前孤就已經說過,準許朝鮮加入西洋民營貿易區,並且可以準許朝鮮在龍江船廠訂購二十艘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