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再議北征(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645 字 7個月前

朱棣對朱高煦的撫恤政策還挺滿意,不過他更在意國庫的情況。

“支出近五百萬貫,繳獲近二百萬貫。”朱高煦回答完,不忘提醒道:

“當然,相較於繳獲的錢糧,更重要的是朝廷從貴州清點出了近三百四十萬人口,近兩千萬畝耕地。”

“如今,大部分貴州土民都已經被遷往四川、湖廣、廣東、廣西等地。”

“算上從湖廣、江西遷入貴州的百姓,貴州尚有百姓二百三十餘萬,耕地二千六十四萬餘畝。”

“兒臣與六部經過盤算,決意給貴州蠲免三年,並每年發派五百萬石糧食的政策,以此幫助貴州百姓早日恢複太平。”

“大致在永樂十一年,貴州十六府中有十二府可以上交田賦,定額大約在一百七十萬石左右,次年十六府均上繳田賦,定額在二百萬左右。”

朱高煦將偏向貴州的政策也儘數說出,儘管三年投入一千五百萬石有些“敗家”,但相比較日後貴州每年二百萬石的定額來說,這筆錢顯然是肉眼可見能得到回報的一筆投入。

對此,朱棣自然沒有什麼異議,畢竟對於大明來說,每年定點向西南投入五百萬石不是什麼大問題,隻要不阻礙到他的計劃就行。

“貴州的事情,依舊由太子看著辦。”

“北邊三司新政推行如何?”朱棣表麵是詢問群臣,實際卻是在與朱高煦交流。

這也表明,儘管徐皇後已經離世,但朱棣依舊沒有改換太子的打算,朱高煦依舊是他心中最佳的繼承人。

“北邊三司的經過一年半的丈量清查,人口較洪武十四年增加四百餘萬,已有一千二百六十餘萬。”

“耕地較之洪武十四年的《魚鱗圖冊》,多出近五百萬畝,合計有七千七百九十餘萬畝。”

“相較人口,耕地的增長並不算多,不過人口之中有近百萬是從江南遷徙而去,實際增長在三百萬左右。”

“這也並不奇怪,畢竟朝廷在洪武朝時,多以清查《魚鱗圖冊》為重,而人口容易流動,當初官吏不足,無法統計周全。”

“而今將戶籍與就學資格綁定後,許多隱匿的百姓都會為了孩子上學而主動站出來,因此才能統計得如此迅速。”

就學資格和戶籍綁定,這是朱高煦覺得統計人口最好用的辦法,儘管扶持地方官學開支巨大,但在火車與打孔機發明以前,隻有這種辦法才能將大明的真實人口給調查清楚。

“三地官學投入錢糧大約有多少,新政諸地合計有多少?”

朱棣詢問朱高煦,不過這次朱高煦沒有自己說,而是斜眼看向了戶部尚書郭資。

郭資見狀,當即走上前來作揖道:“三省官學前期建設投入六十餘萬貫,當下維持三地官學的投入在三百六十萬貫。”

“遼東、渤海、大寧、四川、山東、山西、貴州、北直隸、河南,以及南直隸部分地區的官學維持需要投入八百餘萬貫。”

郭資的話,讓眾人倒吸了一口涼氣,畢竟去年大明的稅入也不過才三千多萬貫罷了。

如今僅教育便要投入八百餘萬貫,幾乎占比朝廷財政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極限。

想到這裡,解縉等人正準備上疏,不過卻被郭資提前道:

“三地推行新政後,還有軍隊和屯田的變化,其中屯軍基本裁撤為民戶,戰兵編入一個衛,在外戍邊。”

“如此一來,戶部與五軍都督府這邊節省了大約三百萬貫的屯軍支出,也減少了六百萬石的軍屯籽糧收入。”

郭資如此一說,那基本就是增加了近百萬貫的支出。

算上那八百萬貫,便是九百萬貫了。

麵對這個數額,沒有人能做到無動於衷,便是朱棣都不由看向了朱高煦:

“太子,今年的歲入,你以為是積欠還是收入?”

“若是下西洋艦隊返回便是收入,不返回便是積欠。”朱高煦畢恭畢敬的回禮作揖。

“郭資……”朱棣看向郭資,郭資聞言不假思索道:

“按照去年歲入,朝廷的田賦、商稅、各課雜項應該折色為三千二百萬貫。”

“今歲五軍都督府若是沒有較大戰事,應該維持在一千五百餘萬貫。”

“官吏俸祿支出,大約在一千二百萬貫,而教育又在八百萬貫。”

“算上吳淞江、運河、黃河、黃浦江等河道修葺的支出……朝廷今年大概會積欠六百萬貫。”

郭資說著說著都不敢與朱棣對視了,朱棣聞言也是火大,皺眉看向了朱高煦。

積欠六百萬貫是什麼水平,要知道明末雖然明麵上欠數千萬,但其實每年都能維持在九百萬兩的積欠左右。

也就是說,還差三百多萬貫,朱高煦就能和崇禎朝的積欠一較長短了。

不同的是,崇禎沒有一個好爺爺,而朱高煦有。

“高皇帝留下的儲備,還夠朝廷如此負荷運轉三年,因此陛下不用擔心。”

“此外,今年舊港、呂宋稅收均有增加,下西洋的西倉中還囤積價值近五百萬貫的香料。”

“這些東西如果均勻散賣在各地,那朝廷今年即便無法保證收支均衡,也能保證不會動用各地常平倉、儲備倉的太多錢糧。”

“除此之外,明年鄭和返航後,大約能給朝廷帶來不低於五百萬貫的收入,足夠朝廷明年收入。”

“待永樂十一年,貴州也會開始定額交稅,陛下不用擔心。”

朱高煦說罷,也剛好開始對六部尚書與七位殿閣大學士作揖道:

“如今各省丈量田地都得到了成果,那定額也就該變一變了。”

“明年四川增加五十萬石,山西增加五十萬石,交趾一百萬石,北直隸增加六十萬石,河南增加四十萬石,其餘不變。”

朱高煦主要對推行新政的幾個地方增加稅額,加上大多以北方為主,因此倒也沒有誰出來阻攔。

解縉他們算了算,這次的定額增加之後,明年朝廷的定額將會達到三千八百萬石。

折色過後,頂多也就能彌補一百多萬貫的積欠罷了。

這麼看來,新政的推行要麼降低質量,要麼就隻能暫緩了……

想到這裡,解縉、楊士奇等人紛紛放鬆下來。

至於朱棣聽到了朱高煦的話後,他的臉色也好看了許多,尤其是聽到明年可以收入時,他更是站了起來,叉腰道:

“沈國公王義巡忽蘭忽失溫的事情,我想想還是算了。”

“區區五千騎兵,不足以威懾漠西的瓦剌三部。”

“算算時間,朝廷自永樂七年來,已經兩年沒有對漠北發動戰事。”

“我想了想,皇後的梓宮一直停放幾筵殿也不是事,因此我準備在下個月率領在京的肇州二衛、吉林二衛和羽林三衛護送皇後梓宮北上北京,將皇後梓宮安葬北京天壽山的長陵。”

“安葬過後,我將在北京巡視幾個月,明年正旦一過,戶部與兵部便可以著手調派遼東與北平民夫、糧草輸送鎮虜衛。”

“明年五月,我準備親自點兵七萬,民夫二十一萬,自海喇兒向西發動西征,好好收拾一頓瓦剌三部,以此保住北方太平。”

朱棣的話剛剛說出來,朱高煦便覺得身旁竄過一道身影。

等他定睛一看,朱高熾卻已經跪在了地上,雙手作揖的抬頭仰視朱棣:“陛下,漠北苦寒,母後又剛剛大行,您不宜遠征啊……”

朱高熾的挑頭唱反調是朱棣和朱高煦等人都沒想到的,正因為沒想到,所以朱棣才生氣道:

“我明年不過半百之數,漠北苦不苦寒,我比你這個沒去過的娃娃清楚。”

“老二,伱說說,明年北征是否可行?”

朱棣生氣的都叫朱高煦老二了,不過這次朱高煦卻不打算配合他,而是作揖道:

“明年北征恐怕有些難度,朝廷需要等鄭和的下西洋艦隊返航才能評估錢糧是否充足,能否支持北征。”

“好啊!”朱棣氣笑了,掃視一圈道:“還有誰覺得明年不該北征。”

“臣請陛下三思……”

朱棣這一問,夏原吉、黃福、宋禮、解縉、楊士奇等人便紛紛跪下,隻剩郭資和朱高燧站著。

夏原吉幾人是因為朱高煦表態了,因此需要跟著表態。

至於解縉和楊士奇、胡綸等人則是清楚皇帝一旦北征,那肯定會帶著他們七個北上,屆時他們又得吃一年的苦,有沒有命回來都還兩說。

“陛下,北部邊疆太平七載,實屬不該如此急切動刀兵,不如待鄭和返航,再商榷是否北征。”

解縉隆聲作揖,難得與朱高煦站到了統一戰線上。

然而瞧著他們的模樣,朱棣卻氣得牙癢癢:“好…好…好……”

“滿朝文武,就你們倆帶頭唱反調!”

他指著朱高熾和朱高煦,朱高熾見狀縮了縮腦袋,跪著往後退了退,將朱高煦暴露在身前。

朱高煦瞧著老大的舉動,心底暗罵之餘,也不得不作揖道:

“兒臣並非不讚同北征,隻是不讚同明年北征。”

“若是推遲到永樂十一年,那朝廷的錢糧會更充沛,北征路上也不容易出現補給短缺的問題。”

“何況,鄭和返航後將會帶來質量上乘的燧石,屆時可以大大提升我軍戰力,所以才會希望陛下推遲一年。”

朱高煦太熟悉朱棣了,聽到有新式火器,朱棣立馬就冷靜了下來。

不過即便如此,他還是抹不開麵子,輕哼一聲便拂袖而去。

“恭送陛下……”

朱高煦帶頭唱禮,群臣紛紛跟隨,聽到那唱禮聲的朱棣差點沒氣得回頭給朱高煦一腳。

好在他硬著頭皮離開了,朱高煦免去了快三十歲還得挨打的下場。

儘管老頭打不過他,但他真怕自己無意間反抗時把老頭弄傷了。

當然,老頭可以放過,但老大就不行了。

朱高煦皮笑肉不笑的回頭看向朱高熾:“老大,你剛才挺能躲啊……”,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