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洪熙元年
“兒臣叩拜皇帝陛下!”
朱瞻壑抵達北京翌日,一大早他便來武英殿請安了。
那下跪唱聲的動作一氣嗬成,讓正在處理奏疏的朱高煦瞥了他一眼,冷淡道:“規矩和以前一樣,不興跪禮。”
“誒!”聽到這話,朱瞻壑連忙起身,亦失哈也笑著親自為他抬來了椅子。
待他坐下,朱高煦這才慢慢開口道:
“這次讓你跟你爺爺北征,你這一路多看多學,不要輕敵冒進,不要以為自己能對付幾個遊勇散兵就不把敵人當回事。”
“在戰略上,伱可以輕視敵人,但決不可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問題上,也輕視敵人,懂了嗎?”
朱高煦側目質問,朱瞻壑連忙陪笑:“爹您放心,兒臣懂這些道理,書本上都學過。”
“書本上學過不代表會運用。”朱高煦輕哼道:
“古往今來,有多少高談闊論的儒生討論戰事,又有幾人能真正上戰場打仗?”
“紙上全是開闊地,一股腦兒把山頭全忘記,一旦到了戰場上,十有九個都拉稀。”
“我對你這次北征不抱太大的希望,隻要你能帶好手上的一個百戶,彆讓人幫忙就行。”
“如果你要是戰敗,我對你隻有一個要求,立馬自儘,彆被人俘虜了來惡心我。”
朱高煦對朱瞻壑毫不客氣,他覺得朱瞻壑就是有一股心氣,覺得自己樣樣不輸人。
這種心氣到了戰場上,是要吃大虧的。
“爹,您不至於這麼說吧……”
見自家父親這麼不看好自己,朱瞻壑汗顏。
“事情你記住就行,如果下不了手,可以讓彆人替你下手。”
整理了一本處理好的奏疏,朱高煦便擺手道:“去你爺爺那吧。”
“誒……兒臣告退。”
朱瞻壑心虛的作揖退出武英殿,來到殿外便見到了前來接他的鄭和。
鄭和臉上掛著笑容:“是否如我所說一般?”
“鄭大伴,還真讓你說中了,我爹真瞧不上我。”朱瞻壑尷尬的摸了摸不存在胡須的上唇。
“挺正常,陛下這種人數百年難出,想讓他瞧得起彆人,彆人就得拿出真刀實槍的功績來。”
鄭和很開明,但也勸解道:“這次北征,奴婢會跟在太上皇身旁,故此殿下你左右便無人幫助。”
“況且,陛下也下了令,旁人不得幫助您,故此這次北征,你還是中規中矩些比較好,能帶一百人已經不算少了。”
“如果能把這一百人帶好,後麵便可以帶一千人,一萬人……”
鄭和不斷安慰著朱瞻壑,同時也不忘警醒他。
朱瞻壑聞言頷首,最後在鄭和的帶路下前往了城外的大明宮。
走出皇城範圍,繁華的北京內城也由此被朱瞻壑闊彆半年所見。
“昨日回來的時候是夜黑宵禁,如今來看,半年不見,北京繁華了許多。”
朱瞻壑坐在馬車上,看著寬闊街道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不免發出嘖嘖聲。
自大明遷都,南京的政治位置一落千丈,隻剩下了經濟位置依舊很重。
不過僅憑經濟,南京還需要與蘇州、杭州競爭,如此人口恢複的速度並不算快。
隻是在沒有放開人口隨意出行的這個時代,南京的人口恢複速度已經名列前茅了。
“鄭大伴,你說我大明朝現在有多少人口和多少耕地了?”
朱瞻壑突然詢問起了鄭和,鄭和聞言愣了愣,隨後沉思片刻後才道:“雖說文冊沒公布,但若是算上西南改土歸流的人口,怎麼說也應該突破九千萬了,至於耕地應該不到七億畝。”
“這麼慢啊?”朱瞻壑居然覺得人口增長的很慢,這讓鄭和語塞道:
“在陛下沒有推廣醫院前,國朝百姓的夭折率可不低,即便到了當下,夭折率也在20%左右徘徊。”
“這一年若是有二百萬嬰兒,那大概有四十萬會死在周歲前,剩下的一百六十萬裡,能活到成年的恐怕也就一百二三十萬吧。”
鄭和這話說的有些嚇人,但事實確實如此。
儘管大明朝已經開始推廣府級醫院,但大明二百多個府,每個府需要的各科醫生最少不能少於一百五十人,醫護更是不能少於四百人。
看上去不多,但放眼二百多個府,那就顯得很多了。
如今大明兩京十五布政司,僅有兩京與沈陽、吉林、西安、河南、太原、杭州、南昌、交趾這十個地方有成體係的五年醫學院。
每所學校每年新生多則四五百,少則二三百,每年能畢業的學生也不過四千多人,其中能成為醫生的僅有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基本考試不合格,需要在地方擔任醫護三年後回醫院學習重考才行。
也就是說,大明每年培養的醫生,頂多也就能滿足十一二個府級醫院罷了。
就這樣,還是大明不斷向小學畢業生、中學畢業生不斷推廣的結果。
可以說,在大部分學子看來,醫生或許是個不錯的職業,但在整個時代背景下,醫生就是中九流的行當。
當下有醫院的府城,算來算去也不過才四十幾個罷了。
按照這個速度下去,起碼還需要二十年才能讓大明的醫療覆蓋所有府城,而府城下還有一千七百多個縣城……
隻是相比較來說,當下的醫療環境和衛生環境比洪武年間好上太多了,故此城鎮嬰兒夭折率才會有所下降。
“日後若是醫院能全麵推廣,那朝廷的人口增加恐怕十分恐怖吧。”
朱瞻壑嘖嘖幾聲,鄭和頷首道:“以朝廷現在的情況,人口多些反而好,繼續維持下去,恐怕日後連現有的疆域都守不下來。”
“例如雲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其地少民多則三四百萬,少則百餘萬,而漢人多則二百餘萬,少則幾十萬。”
“若是能遷徙數百萬人進入西南,朝廷興許能更進一步的對三宣十慰進行改土歸流。”
“況且不提南邊,單說北邊也是一樣的。”
“儘管東北有百姓近五百萬口,但相比較東北的疆域來說,這五百萬口百姓分散太廣,很難串聯起來。”
“東北要麵對的,是人口四百餘萬的朝鮮,以及人口一千二百餘萬的日本,這份壓力太大,最少需要在當下的基礎上翻上三倍才能解決問題。”
“至於燕然都司就更不用多說,儘管名義上掌控漠北東部和漠南地區,但擁有漢人的地方隻有開平和海喇兒,兩城以軍事邊塞為主,居住的百姓合計也不超過五萬人。”
“漠北之地有許多露天礦藏,可由於人力不足而無法開采。”
“若是太上皇設想的鶴城火車可以一直修到忽蘭忽失溫,那朝廷就可以從漠北開采礦藏,用鐵路和惱溫江運入關內,再購買糧食運往漠北。”
“有了這些,我漢家就能在漠北紮根,將蒙古人抵擋在金山(阿爾泰山)以西。”
鄭和畢竟和朱棣在草原打了十幾年的仗,對於漠北的情況,他雖然不是很了解,但從開平衛北上數百裡的情況他還是十分了解的。
況且他與王彥常交談漠北的事情,漠北的情況他也略有耳聞。
漠北不是沒有資源,隻是大明朝無法開采,無法運輸。
這點就像當下的山西一樣,山西的煤礦足夠滿足這個時代大明朝的所有百姓所需,但由於交通不便,煤炭利潤低,故此煤炭難以運輸出山西。
不過隻要西北鐵路修通,這種現象就能得到改善。
想到這裡,鄭和與朱瞻壑繼續交流起來。
在雙方的對話中,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他們乘坐的馬車也駛出了西直門,向著西北的大明宮緩緩駛去。
不多時,一座坐落在兩湖之間的“城池”緩緩從遠方清晰起來。
耗費數百萬貫的大明宮,如今還未徹底建成,但其中半數建築已經完工。
大明宮的宮城周長六裡,城高二丈,厚一丈八尺,城池由燕山左、右衛的王聰、陳武等人拱衛。
城內有園林、宮室群、濕地、湖泊、河流,可以說就是一方安靜的小世界。
現如今朱棣、朱高熾、朱高燧、朱瞻基、朱瞻坺等人都居住其中,侍奉他們的宮女太監合計二千二百餘人,但俸祿都由內帑來出。
“這麼大?”
看到大明宮第一眼,朱瞻壑的反應就是太大了,隨後便是維護所需。
“這麼大的城池,得花多少錢才能維護得過來啊?”
麵對朱瞻壑的問題,鄭和輕笑道:“差不多八十五萬貫。”
“我爺爺還有錢嗎?”朱瞻壑詢問起這個現實的問題,畢竟內帑的收入主要就是戶部撥給的二百萬貫,以及報社的收入罷了。
如今自家父親依舊在紫禁城住著,加上還需要維護南京紫禁城,那能留給大明宮的錢糧能有多少?
“殿下這次回宮,沒發現宮中宮人少了許多?”
鄭和沒有正麵回答,而是直接詢問朱瞻壑。
見朱瞻壑點頭,他這才解釋道:“皇後殿下將紫禁城宮女及太監數量控製在一千五百人,算上庖廚也不過一千七百人。”
“加上陛下崇尚節儉,故此北京宮城每年消耗也不過才四十餘萬貫,算上南京維護的二十萬貫,尚有一百八十餘萬貫可供支配。”
“陛下每年調撥一百五十萬貫給大明宮,僅留下三十餘萬貫給宮城。”
“如此一說,殿下應該能明白了吧?”
鄭和一番解釋,朱瞻壑算是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