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昂16、17、18三個世紀以來都是歐洲的絲綢之都。
但棉紡織業興起後,裡昂的絲織工業開始沒落了。
因為靠近意大利的緣故,這裡的印染行業十分發達。
石錦堂帶著艾麗斯來到這裡後發現這裡有很多的絲綢工坊都處於垂死掙紮階段。
是以他沒費多少錢就盤下幾家工坊,然後把這幾家工坊的女工集合起來,統一培訓踩縫紉機。
沒錯,他打算在裡昂開設製衣工廠生產服裝。
這兩年他遍觀歐美各地的服裝行業,發現此時的人們還沒有進入集約化成衣時代。
人們的衣服大多都是手工縫製,各國裁縫店遍地開花。
穿著方麵,這個時代的穿著還處於舊時代的末期。
男人們仍穿著及膝外套,類似於長款的燕尾服,老派又沉悶。
後世常見的西服雖然已有雛形,但是還沒有大規模普及。
而女裝仍舊是以莊重挺拔的裙裝為主,她們每天都要穿勒腰擠胸的緊身衣。
同時還要穿-帶著沉重裙撐的紗裙,這樣的穿著讓女性壓抑又痛苦。
以至於到了20世紀初,巴黎的服裝設計師保羅.波烈喊出:我設計的衣服裡麵沒有緊身衣,引起了法國女人的瘋搶。
石錦堂打算在19世紀的末期開創新的穿衣風尚。
另外製衣廠模式,在這個時間段還屬於新鮮概念。
所以單一款型,均碼銷售也是新鮮事物。
若是能夠製造出爆款,那就是海量的利潤。
這些對於石錦堂來說不是難事,隨便選擇幾款就能輕易達成目的。
在裡昂這裡的製衣廠前期主打三個款型。
男式短款西服套裝,女性霍布裙,以及男性夾克衫。
關於製造成衣,石錦堂又想起了兩個發明專利,拉鏈和電熨鬥。
這個時間段還沒有拉鏈以及類似的發明問世,他屬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電熨鬥最快也得明年才會有人嘗試製作,而他直接全包了。
新的製衣工廠使用流水線式操作,分工協作,方便提效降費。
同時大批量采用縫紉機作業,產品走批發路線。
同時也要招募服裝設計師,專司女性服裝,主打簡潔明快的女性服裝。
至於女性現代內衣,要等製衣廠規模起來了以後再進行,現階段實在顧不過來。
由艾麗斯出任製衣廠的老板,她是女性又有財會的專業技能。
石錦堂給她提供製衣款型後,她照樣生產就可以了。
她在這個工廠中要做的就是控製成本,這時代根本沒有工人權益之說,工人普遍都是12、14小時工作製。
是以儘最大限度壓榨勞動力也沒人會說什麼,等賺夠了錢就直接甩手扔掉也不心疼。
至於他在西南非洲推行的中山裝和列寧服,等鯨灣港工廠的產能上來了,也可以到歐洲來推廣。
反正這個時代一切都是新鮮的,說不定還能引發新的風潮也說不定。
工廠的建設十分迅速,訂購一批勝家的縫紉機就可以開工生產。
前期工廠隻有100多個女工,她們對於新型服裝的生產還有點手生,但是隨著流水線工序的越發熟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