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戰爭債務問題
原時空,在一戰接近勝利的尾聲時,美國曾要求英國等欠債國與之簽訂財政協定,將戰爭債務轉為長期貸款。
但英國認為戰爭貸款屬於政治性質,是通常意義上的商業交易,並且,歐洲在大戰中遭受了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付出了慘重代價。
而美國卻在參戰前已經從賣給協約國的物資中賺取了空前利潤,因此戰爭債務應作為對協約國勝利的貢獻。
作為美國在歐洲最大的債務國,英國的作用不可忽視。
雖然英國欠下42億美元的債務,但英國同時又是淨債權國,英國對法國、意大利等國的債權高於英國本身對美國的負債。
因此,英國主張美國應學習英國在拿破侖戰爭後的大方舉措,取消戰爭債務,不把戰爭債務看作商業義務,而隻應看作各國戰時共同努力、共同犧牲的一部分。
即所有戰勝國政府之間的戰爭債務一筆勾銷,取消一切戰爭債務。
在巴黎和會上,英國提出類似的主張,但威爾遜總統和美國代表團拒絕討論戰爭債務問題。
次年英國又提出協商,主張排除彆國欠英國的債務,以此來抵消英國欠美國的債務,又遭到威爾遜總統的拒絕。
英國在戰爭債務問題上反映了其兩難處境,即一方麵英國迫於國力的衰退不想還債,另一方麵又擔心賴債會損害英美關係。
美國沒有這麼做,是因為主導著貿易和戰爭債務政策製定的國家機構是國會,這個機構是美國民族主義者的大本營,都是遊離於大財團之外的中小財團者。
他們希望美國奉行更為開放的政策,大幅削減戰債甚至取消戰爭債務,來實現美歐雙贏。
天選之子的美國,在兩次大戰的初期,都能超然的置身事外,在關鍵時刻下場,最終收割全場。
南華同美國不同,南華現階段正處於內部大基建瘋狂發育的紅利期,內部需求遠大於外貿。
最低限度,可以放棄戰爭債務換來國際友好關係與善意,但是我們沒有這樣做。”
到了1922年中期,美國銀行家認為取消或減免戰爭債務是能夠大幅度增加國家經濟收益的。
……
早在1918年9月,《新共和國》雜誌就主張取消英國的戰爭債務,將英國的重建看作是共同的責任。
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在二戰之初,通過兩邊賣貨大賺特賺,徹底奠定了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
他們主張高關稅和貿易保護也要求歐洲還債,因為他們擔心美國的讓步,會使歐洲日後成為強有力的競爭者。
而許多美國商人和商業組織也擔心如果英國還債,造成彙率不穩,會損害美國的出口。
因此他們要求政府減少戰爭債務利息,或取消部分戰爭債務來支持英國財政的穩定和美國出口的擴大。
若是美國一開始采取大銀行家大財團的策略,取消戰債積極融入歐洲。
而在美國,大銀行、大財團作為既得利益者,奉行自由國際主義態度。
對於這些人來說,美國對外擴張以及美國經濟地位的變化對他們影響不大。
這也變相的導致了美國在二戰時候,成了左右軸心國和盟軍的重要砝碼。
也正是美國的強硬追款策略,導致美國同歐洲的關係逐步變差,也導致美國被“孤立主義”徹底籠罩,最終成了大洋彼岸的自由主義堡壘。
不得不讓人感歎,這真是老天爺追著喂飯吃的國運啊。
正如美國曆史學家杜蒙德所說:“戰爭債務使美國在外交領域內有了強有力的討價還價的力量,我國本來可以為了對外貿易而放棄戰爭債務,以求得關稅壁壘的降低。
那麼二戰的時候美國就不能置身事外,更不可能大發戰爭財了。
通過內部的基建升級,這些紅利足以把國內的各項產業都孵化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