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後,當年的學子大部分都成為了朝中的中流砥柱。
到宋韞祖父宋順帝繼位的時候,崇文館已經聲名遠播。
北玄的讀書人都知中舉、入館是封王拜相最快的路子,一時全民讀書的熱潮興起。
很多農家子連地都不種了,就想著靠念書考試來改變出身。
民以食為天,食從農出。
沒人種田,就沒有糧食。
宋順帝初始對百姓向學的風氣很滿意,直至接到多地農田荒廢、糧食減產的報告,他才覺出事態往不太好的方向發展去了。
緊急召開內閣會議後,當年的科考題目便提升了許多難度。
失利的學子們沒等到從頭再來的機會,因為自打科考題目難度驟升,崇文館也提高了招生門檻。
宋順帝更是直接將崇文館掛到東宮名下,以此昭告世人,出身階級難以改變,不如各司其職,本分生活。
政令的更改引起文人不滿,由此衍生出對宋順帝的口誅筆伐持續了很多年。
不過順帝並不在意,有大臣提出派人將做文章的幾個書生抓起來略施懲戒、以儆效尤,也被順帝拒絕了。
時間一久,書生們討伐的聲音漸小,順帝寬厚愛民的聲音卻甚囂塵上。
崇文館的地位也被重新抬高——不過卻是以貴族學校而揚名。
而讓東宮去管理崇文館,未嘗不是皇上默認的給太子培養親信的一種方式。
可惜,經過順帝改革,世人即便知道入崇文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