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這個傳說與石頭無關,相傳數千年前,西陵神殿年號大治初年,瓦山還不叫瓦山,被叫做饅頭山的時候,有個叫王質的樵夫因為砍柴誤入深山,看到有幾名老僧在下棋,好奇上前觀看,發現棋盤之上廝殺極為慘烈,竟是入神忘了離開。
一名老僧看他癡醉模樣,遞給他一個饅頭,說來奇怪,王質吃掉那個饅頭之後,便再也沒有饑餓的感覺,坐在棋盤邊從晨時一直看到暮時。
暮色漸籠深山,樹下的那盤棋卻還沒有下完,那名先前贈他食物的老僧抬起頭來,看著王質說道:“如果再不走,你就沒有辦法離開了。”
王質依依不舍地站起身來,準備離開,然而當他拾起自己砍柴用的斧頭時,卻震驚地發現斧頭的木柄竟然已經腐爛成了灰塵,而當他走出群山,回到家鄉時,竟然發現當年的同齡人竟然都已經死去。
他這才明白,原來自己在樹下觀棋一日,人間已經百年。
這個傳說流傳甚廣,後來饅頭山變成了瓦山,而山中那間古寺,也因為這個傳說被世人稱為爛柯寺,竟漸漸變成了正式的寺名。
因為這個傳說,瓦山附近棋風極盛,無論士紳還是農夫,都自幼習棋。
……
這一天,瓦山腳下,步行來了一位老僧,身後跟隨著一個小沙彌。
二人一身塵土,腳下的鞋都磨破了,可見走了不少路。
彆人想上瓦山,需要通過下棋來獲得登山資格,但老僧跟小沙彌卻是佛道中人,自然不需要守這個規矩。
二人登山,守山僧沒有阻攔,其他人也沒有意見。
每年來瓦山的僧人不計其數,倒也不差這兩個。
老僧一路唱著偈,朝彆人行禮。
小沙彌就在後麵跟著,偶爾抬起手似乎是抹鼻涕,寬大的袖子遮掩下,卻是偷偷將一根油汪汪的雞腿,塞到嘴邊咬了一口。
然而他這番作為,哪瞞得過守山僧?
不少僧人都古怪的看向小沙彌,小沙彌咧嘴,發出一個爛漫的童真笑臉,舌頭一卷,將牙縫裡的肉絲卷進嘴裡。
一個小孩子,他們沒法指責,所以指責的目光落在了老僧身上。
老僧似乎察覺到了什麼,回頭嗬斥道:“清苦,你是不是又破戒了?”
小沙彌清苦頓時小臉肅穆,小小的年紀卻一臉聖潔,道:“師傅,戒在心中,怎麼破?”
老僧抽抽嘴角,道:“你嘴唇上的油光,都閃到我的眼睛了!”
小沙彌抹了下嘴,道:“師傅,是我嘴唇上有油光,還是您心裡有油光啊?”
老僧指了指小沙彌,一時無言以對,哼道:“等著,趕緊跟上!”
“是,師傅!”
……
爛柯寺很出名,但在這瓦山爛柯寺中,有一個真正的佛門大德,比爛柯寺還要出名。
老僧帶著小沙彌來此,便是為了見這位佛門大德。
一路登山,等鄰近山頂,沿路已經沒有守山僧了,小沙彌再不遮掩,直接掏出雞腿啃了起來。
老僧怒其不爭,道:“清苦,你自己算算,佛門戒律,你破了幾條了?”
小沙彌用清亮的童音問道:“可是師傅,心中的戒律必須受,但形式上的戒律不就是用來破的嗎?”
老僧手指都在顫抖,好一會才道:“我是教不了你了,但有人能教你!”
一路登上山頂。
山頂有一座寺,寺後有一座佛像。
那座佛像所用的材料應該是某種珍貴的白色硬石,雕工古拙卻又圓融,頗有幾分悲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