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打架?!”
阮秋月見豆包團子渾身臟兮兮,黏了很多泥土,小臉上也都有抓傷,淡淡的血痕,倒是也不嚴重,但是,這已經讓她心疼地不行了。
不過,在沒問清楚打架的原因之前她板著臉,也沒表現出心疼他們的樣子,就是不想給他們灌輸一種打架後有媽媽護著疼著,什麼事都沒有的錯誤觀念。
犯錯了,就必須道歉,必須改正,還要接受懲罰。
阮秋月又看了看旁邊比兒子們高了將近一個頭的小胖子,他的臉上也掛了彩,眼睛哭的通紅,一看就是另一個打架的參與者。
除了小胖子,還有個瘦小的小姑娘,紮著倆小辮,辮子有些散開了,頭發亂糟糟的,眼睛也哭地通紅,也屬於當事人之一。
目前,四個孩子的家長就她到了,老師自然要和阮秋月說說是怎麼回事。
“阮媽媽,事情是這樣子的,小胖先抓了美玲的辮子,將她給弄哭了。團子就說小胖做的不對,說他欺負女生,小胖就動手推了團子,團子被推到了,豆包見弟弟挨打了,也過來打小胖……”
阮秋月一聽這話,心裡的火降下來一些,對兒子們的表現還算滿意。
首先,兒子們不是挑事的,是為小女生出頭才打架的,豆包見弟弟挨打,也知道站出來保護弟弟,和這麼大的孩子打架,也沒什麼錯。
“老師,聽你這麼說,從美玲哭就該你出麵調節的,為什麼團子在指出小胖不對時,小胖有機會推到團子?老師當時不在場嗎?”
阮秋月沒先去管孩子的事,而是麵帶一絲微笑,實則態度有些強硬,帶著壓迫和質問地向老師問道。
孩子們才三四歲,根本就沒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若是這時候老師不儘責,她怎麼能放心將孩子放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