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科技科研中心會議廳內,周宇、馮雲德等藍海項目相關科學家,還有特彆邀請的建築學家,社會學家等相關專家一起,共同討論水上城市的規劃。
馮雲德最先開始介紹道:“我們的水上城市總承載質量為300萬噸到1000萬噸。
包括海底水凝性膠體在內,占地海域大概在1000平方公裡左右,差不多是一個小縣城的區域。
它能承載20萬左右的人口正常生活。
水上城市的特點也決定這個城市的建築最好不要超過20米,使用的建築材質是輕便型建築材質。”
眾多專家不斷根據水上城市的特點,探討這個城市的規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提出的方案千奇百怪。
周宇看到這種討論方式,需要浪費很長時間,他直接提議道:“第1座水上城市,主要是驗證水上城市的功能,不會開展複雜的水下作業。
主要目的是讓水上城市具有自我循環功能,最重要是衣食住行可以自行解決,主要發展第一產業。
以這個目標來規劃整座城市的藍圖。”
一座城市想要生存下去,要能提供市民們生存的必需品,衣食住行是人們生存的必需品。
更高端的必需品就是娛樂、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麵。
王曉曉看著大家,臉上充滿自豪的神情說道:“我們基因研究院可以解決最重要的糧食問題。
我們通過基因編輯手段,開發出能在海麵上種植的糧食作物和方便水箱養殖的魚類。
這些食品種類豐富,可以為水上城市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不需要外部供給。”
周宇讚許道:“王主任的項目非常出色,有了充足的食物,就能解決水上城市最棘手的問題,水和食物能解決,剩下的問題都不算困難。”
有基因研究院提供的食物獲取方案,水上城市的食物和水的供應問題就徹底解決。
海水淡化工廠可以為水上城市提供豐富的淡水資源。
水和食物解決,水上城市就基本解決自給自足,哪怕是因為特殊情況與外界斷開聯係,他們也能堅持很長的時間。
劉景笑著說道:“現在中微子通信衛星已經能覆蓋華夏所有地方。
我們機械研究院研發出兩棲智能機器人,它們可以在淺水中行動自如。
他們采用有機高分子材料製造,材料本身的硬度強,密度低質量輕,正適合水上城市這個場所。
有人工智能湘華進行指揮,智能機器人可以作為水上城市的清潔工,可以作為水上城市的教師,可以作為水上城市的醫生。
隻要部署少量的管理人員和醫生教師,就能構建出水上城市的公共服務。”
專家們針對水上城市以第一產業為主的特點。
考慮到海上的自然環境,再根據水上城市漂浮在海麵上,會根據海平麵狀態略微起伏的特點,他們設計水上城市的建築格式,規劃水上城市各個區域。
水上城市具有一定坡度,它中間較高,四周較低。這是為了儘快排出降雨導致的城市積水。
大海上經常風雨交加,海洋也風高浪急,哪怕是水上城市浮力材料高出水平麵兩米。也經常會有海水倒灌進水上城市。
正是因為這些特點,決定水上城市和陸地城市本質上的差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