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是用動物進行實驗,確保實驗安全之後,招募誌願者進行人體實驗。
基因實驗室製造的人造器官,可以保證誌願者生命安全,隻不過實驗的過程有些痛苦。
呂秦嶺經過細致的實驗,他了解到高密度氯化鉀的特性。
這種材料確實可以轉化生物電信號,隻要它接入到神經末梢中,就能發揮作用。
神經末梢必須要直接連通大腦,如果通過脊柱中轉,這個材料的特性幾乎不會起作用。
這也就要求它放置的位置必須在頭部。綜合頭部各個地方,依然是耳朵軟骨最為方便。
呂秦嶺研發出生物電信號傳導設備,它的形狀很像是一個耳釘。
設備直接穿透耳骨,裡麵的高密度氯化鉀材料會在智能設備的控製下,自動與神經末梢連接。
氯化鉀材料隻有50微米粗三毫米長,設備總質量隻有100克,設備其他大部分模塊是電能供應與通信模塊。
呂秦嶺給自己扣一個耳釘型的生物電信號傳導設備,嘗試操作智能機器人。
他閉上眼睛集中精神,給機器人發出正步走的指令。
結果智能機器人卻紋絲不動,根本沒有執行呂秦嶺下達的指令。
旁邊的研究員一直在觀察數據,它看到設備輸出一組亂碼,詫異的詢問道:“呂主管,這是怎麼回事,其他人的簡單命令都能識彆,你下達命令,設備怎麼無法識彆。
是不是生物電信號傳導設備出現問題。
還好發現了這個問題,又可以解決一個潛在的隱患。”
呂秦嶺擺擺手說道:“設備沒有毛病,它依然把神經傳遞的生物電信號,轉換成儀器設備可識彆的電信號。
出現這種下達命令智能機器人卻無法識彆的原因,那是我的大腦現在還沒有建立新的神經通道,無法把準確的命令通過設備傳遞出去。”
大腦與生物電信號傳導設備建立新的神經通道,這不是從無到有組建一個新的神經網絡。
而是利用原有的神經網絡,傳遞複雜信號。
人的組織器官對環境適應性很強。
人的血管堵塞之後,會從旁邊長出幾個分枝,直接聯通到前方的血管中。
血管都是這個樣子,更複雜的大腦神經,適應性更強。
大腦神經網絡完全是用進廢退。
一個手臂肌肉受損的人,在傷勢沒有好之前,總也不用自己的手。
哪怕采用星火科技先進療法,治好自己的手,長時間不使用,也需要複雜的康複訓練,才能恢複手臂的功能。
一個長久失明的人,他的耳朵一定比正常人靈敏。這就是用進廢退的道理。
神經通道依然是耳骨附近原先的神經,隻不過以前隻是傳遞和接收很簡單的信號。
現在接收到的生物電信號非常複雜,大腦還沒有適應這個神經通道,哪怕是主動下達命令,都不會通過這個神經通道傳遞信號。
正是這些綜合原因,每一個人適應這項技術的時間都不一樣。
呂秦嶺經過多次實驗,他可以讓智能機器人開始走正步。
正式研發出先進的人機智能交互技術,可以向智能設備實時傳達人大腦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