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科學家研究的項目正式取得突破,他在太空實驗室製作出100多根耐高溫極限材料中空管,可以組成三台可控核聚變反應堆。
這些中空管10根一組,運往航天飛機,智能機器人單根運輸,非常費力的運輸一組到航天飛機。
程雨華看到許瑞科學家依然躍躍欲試,還準備裝載這種質量極大的中空管。
他立刻鄭重的提醒道:“許科學家,你已經不可能再向航天飛機裝載這種管道。
這種管道的質量極大,我們航天飛機的額定載荷有限,已經承擔不了太多的東西。”
許瑞科學家聽到程雨華這麼說,他立刻反應過來,這種耐高溫極限材料由於密度太高,彆看它的體積不大,但質量卻非常重,隻是10根就已經接近500噸的重量。
每根的重量差不多在50噸左右,比一個大貨車的重量還沉。
“看到他們這麼小,我都已經有些忘記它們龐大的質量,隻能由航天飛機進行多次運輸。”許瑞笑了笑說道。
程雨華再次提醒道:“許科學家的科研任務已經完成,我們也在太空實驗室這裡生活了兩個多月,但水和食物都不太充足,我們是否返回地球。”
許瑞點點頭道:“我已經解決材料的生產問題,量子計算機按照程序就能控製材料的生產,我不需要繼續留在太空實驗室這裡。
我們也該返回地球,星火科學技術研究院還有更重要的任務等待我完成。”
程雨華了解到許瑞科學家的意願之後,他立刻準備返航工作。
先是通知地麵的航天指揮中心,請求航天飛機返航計劃,同時給太空站發送消息,他近期會前來迎接衛子平返回地球。
太空站生活艙內,衛子平接到程雨華的通信,他有些戀戀不舍,但知道自己必須要返回地球。
衛子平走出他自己居住的艙室,來到公共的食堂。
太空站這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人員變多了。
太空站不再是兩三個人組成,這裡的人口已經達到78人。
運載火箭技術的進步和保護型座艙的運用,航天員的要求直線下降。
憑借華夏龐大的航天員儲備,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合格航天員。
他們都被國家派往太空站進行曆練,國家也已經發現太空將是未來競爭最激烈的領域。
現在就要培養經驗豐富的航天員,為以後航天大發展時代做儲備。
衛子平來到食堂,這裡的菜肴材料都是那幾樣,大部分的肉都是豬肉,隻有航天飛機或是宇宙飛船到來時,才能改善一下夥食。
但食堂裡的蔬菜很豐富,地球上常見的蔬菜這裡都有。
衛子平看到食堂內的人很多,他有些激動的說道:“感謝大家這段時間的照顧,我即將要返回地球。
如果哪位航天員身體不舒服,也可以和地麵指揮中心請示,和我一起返回地球。”
航天員哪怕是久經訓練,但人類的身體太過脆弱,在太空站生活一段時間身體就開始衰落。
這完全是由水土不服引起的疾病,現代醫學手段隻能緩解卻不能治療,隻能通過返回地球休養。
太空站這裡已經成立醫療室,裡麵裝有智能醫用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可以接收地麵醫療專家的指令。
又運用人造器官等先進的醫療器材,太空站航天員哪怕是患有緊急疾病,智能醫用機器人也可以解決。
但某些現代醫學束手無策的疾病,智能醫用機器人也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