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敬宗來到中書省對褚遂良說道,“這次派往會盟的官員已經定下來了,門下省選出了這麼幾個家夥。”
褚遂良看著名單上的名字,“這些人的年紀太大了,都是前朝留下來的老臣了。”
“我也這麼覺得。”許敬宗說道,“門下省還都是一幫老家夥再做事他們選出人的來也是這些老家夥其中的。”
“讓裴行儉去如何,再讓薛仁貴護送。”褚遂良說道,“當初討伐大食的時候裴行儉和薛仁貴也在吐蕃,不如讓他們去,他們也對西方的局勢清楚,辦事也會容易很多。”
“裴行儉?”許敬宗疑惑說道,“裴行儉如今掌管著兵部,他要是去了波斯,那兵部的事情誰來管。”
“兵部的事情我會安排的。”褚遂良淡定說話。
“那也好,也實在找不出比裴行儉更合適的人了。”許敬宗點頭,也聽明白了褚遂良這麼安排的意思,促成這次會盟是一個大功勞,至少可以免去了兵災,而且如今朝中更是新老交替每天都有人在晉升或者有人被派遣下去,這一次如果裴行儉立功說不定可以從兵部的六部中進入三省,褚遂良的一句兵部的事情他來安排,看起來他是打算把裴行儉當作下一代三卿來培養了。
如今的年輕人最翹楚的兩位就是狄仁傑和裴行儉,裴行儉小小年紀成為兵部尚書,也是第一次科舉榜首成為長安令的人,
“除了裴行儉其他人員就你來定吧,彆指望門下省的那幫老家夥,多給年輕人一些事情做。”褚遂良囑咐道。
“好,我這就去辦。”許敬宗說完就離開。
褚遂良的目光落在眼前的奏報上,中原的糧草再次送入高句麗之後立刻又和倭國開戰了,高句麗在戰爭中嘗到了甜頭,收集了不少資源尤其是不少的礦產,看完之後褚遂良對高句麗王的做法嗤之以鼻,現在高句麗已經恢複了元氣,如今要的不是開戰而是治理。
一個國君要是不懂攘外必先安內,高句麗遲早還要出事,高句麗也是大唐的屬國,大唐給了高句麗這麼多東西,如果高句麗不能安定下來好好發展以後拿什麼來還給大唐,如今大唐給予高句麗的都是要收回來的,而且要連本帶利的收回來,高句麗拿著大唐給的資源這麼胡搞可不好,讓人太不安心了,給高句麗王寫了一封信蓋上中書省的印信之後交給一旁的小吏。
褚遂良囑咐道:“立刻快馬加鞭送往倭國交給倭國的國君。”
“是!”小吏急匆匆離開。
顧家
顧青雖然坐在家中不過海貿的進行他一直讓人盯著,今日是民夫派往東海的日子,一萬多個民夫在海貿司前準備前,李治派出了薛仁貴的同鄉,薛稽帶人前往倭國。
李治站在台前對一萬多民夫說道,“非常感謝你們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開展這次海貿,你們是這次出海的先頭兵,為期一共六個月要在倭國乾活,在這六個月的前三個月會還會有三批人馬進入倭國,此次進入倭國往返一共二萬人,諸位一路保重,六個月後你們還是來這個地方拿工錢,每人最低三百貫,功勞越大拿的就越多!上不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