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果然是好演員!”
許安華很感歎,演技隻是一部分,更很重要的是有一顆敏感的心,能感知到周圍的一切。
自己社恐,懼怕人群,不想被外界影響,總想作出一副特立獨行的姿態,卻也會暗暗揣度旁人的看法、
看到罵的人,一邊表示不屑心想你算老幾,連懟都懶得懟,一邊又好像默默受了幾分內傷。
“都是拍文藝片,我跟和王家衛根本是不一樣的,他可以一部電影拍好幾年,每場戲每個鏡頭都務求精雕細刻,節奏不緊不慢。”
“我就完全相反,永遠都很著急,急著找劇本,急著準備,急著拍攝,拍完還沒等上映又急著籌備下一部……”
“即使一部片拍三年,也總是在一個著急的狀態裡,根本不像他那麼氣定神閒。”
“哎,沒辦法!”
丁誠用心聽著,看似閒聊,其實很很重要,關係到未來如何跟導演溝通和相處的模式。
合作過七八個導演,風格各異,作品其實就是傳達他們的性格,對世界人生的看法。
徐英華最理性,邏輯性強;徐文崢很聰明,商業嗅覺很敏感;關虎和丁勝骨子裡有血氣,總想表達點不一樣的東西。
王天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要什麼,加上運氣不錯,所以才能走到今天。
許安華也不傻,暗自觀察丁誠的狀態,越看越欣賞。年輕人很聰明,不是小聰明,而是有股子靈性。
導演不怕手把手教演員,畢竟不是誰都能領會精神,但溝通成本有高有低,好的幾句話就能上手,拍幾條就能找到感覺。
差的折騰半天還不行,不光是導演自己,整個團隊都要拖後腿,找誰說理去?
雖然第一次見麵,但丁誠遠比作品裡的更出色,真誠的笑容,乾淨的眼神,令人感覺很舒服親切。
難怪能得到劉天王的欣賞!
在丁誠看來,許安華對電影的執著追求毋庸置疑,可她的質量不穩定也是事實,往往都是成一部,緊接著就糊一部,時好時壞。
除了上麵提到的因為太著急,還不時出現一些明顯的製作上的缺陷,有時是製作經費或時間所限,有時是劇本未完成便開拍,有時是後期製作倉促……
說到底都是由於她對自己作品的質量堅持得不夠。
因為她始終不是王家衛那種藝術家、對作品有完美主義追求的導演。
反而習慣於照顧老板們的投資、工作人員的福利以及人際關係等非藝術的考慮。
一旦作出藝術上的妥協……
太在意彆人的看法,不想得罪人,不想欠人情,所以很多時候隻能將就。
其實純粹的藝術家有時候必須不近人情、唯我獨尊、一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