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有企鵝打頭陣,咱們推波助瀾就行。”瑤仔對丁誠輕鬆道:“巨無霸就是厲害。”
伴隨毒液殺青,後期最少三四個月,剩下演員和導演的工作基本完成,全靠砸錢拚宣發了。
哥倫比亞也不傻,拉著企鵝投資就是為國內宣發,有娛樂霸主在,不知道能省多少錢?
現在為吸引觀眾眼球,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上個月百鳥朝鳳製作人方勵的驚天一跪居然造就出8000萬的票房奇跡?
口口聲聲訴苦覺得電影營銷比電影製作的難度更大,要付出的心力,包括創意、智慧,是做一個電影的五到十倍……
作為全球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好萊塢,宣發投入和國內相比可謂不惜血本,平均占到總成本的30%至50%。
《鋼鐵俠3》、《複仇者聯盟》這樣總投資過兩億美元、麵向全球電影市場發行的超級大片,宣發費用一般都會占到總成本的50%。
儘管很血腥殘暴,但是考慮到海外市場的整體規模和超級大片的全球票房回報,也就容易理解好萊塢廠商舍得重金宣發營銷的信心和動力從何而來。
《鋼鐵俠3》1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麵前,1個多億美元的宣發算個屁?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這是第二部作品,也算深刻體會到兩國宣發的巨大差異,按照瑤仔收集的數據,國內總體宣發成本中,34%用於影院宣傳及相關的影院活動,20%用於硬廣投放。
而在好萊塢,用於硬廣投放的費用僅為11%,但在傳統媒體投入中,好萊塢的投入占比達到近一半,是國產電影同類投入的近5倍。
這點令人差異。
不知道為什麼好萊塢對電視廣告的投入一直不遺餘力,其整體廣告費用的70%以上都會投放在電視廣告上。雖然這麼多年以來,各種唱衰傳統媒體的論調不絕於耳,電視廣告投入將會下降的預言也比比皆是,但是這類預言似乎還沒有應驗的征兆。
根據Variety雜誌的專題報道,在去年67部電影在傳統媒體投了25億美元。跟溫子仁聊過這個問題,他也無奈表示:你不能把寶貴的營銷預算來實驗一些新玩意吧?
在國內誰還看電視?
當然人家宣傳計劃中還包含著國產電影很少采用的營銷活動方式,如觀眾定位研究,預告片測試研究,觀眾認知度跟蹤調查等。
這些專業的研究與調查,為整體的電影宣傳活動提供很多重要的參考數據,也是電影工業化的典型表現。
除常規的硬廣投放外,軟性廣告,演員參與綜藝節目、出演熱播電視劇,但凡能提高影片曝光率的機會和資源一律不放過。